引言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个妻子,并和她们发生了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只是这三段婚姻在如今看来,没有一段不是以悲剧结尾的,郭沫若去世仅八个月后,他的最后一任妻子于立群就自杀了,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仔细了解郭沫若的一生便会发现,在他身上,最不缺的就是争议。
不管是文学创作方面,还是为人处世,又或者是个人生活方面,外界对他的评价总是很难达到一致。
有人认为郭沫若是一位才子,也有人说他的创作不过是东拼西凑罢了,而关于郭沫若处理感情问题的做法,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包办婚姻还十分盛行的时代,尽管他个人并不认可,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否则就是不孝。
就这样,郭沫若和第一任妻子结婚了,女方名叫张琼华,也是在家人的安排下,被迫走进这段婚姻的。
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结婚便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起点,但对于并不相爱的人来说,被迫走进一段婚姻,实际上却是两个人悲剧人生的开始。
郭沫若只有几岁的时候便开始念书,但是张琼华却从未接受过教育。
两人虽然年龄相仿,在外人看来,十分般配,但是不同的成长经历就注定了他们的结合终会引发悲剧。
郭沫若虽然表面上同意了和张琼华结婚,但是却根本没有把她当成自己的妻子看待。
结婚后仅仅过了五天,郭沫若就离开了家,再次回来,已经是几十年之后了。
两人虽然分隔两地,但是婚姻关系并没有及时解除。
张琼华在郭沫若走后,一直在家中等他,同时尽到一名儿媳的责任,照顾公婆。
郭沫若借着学习的机会,从婚姻的围城中逃了出去。
但是张琼华的人生却被永远困在了这个家里,而她还只是众多封建婚姻中的受害者之一。
1912年两人结婚后,张琼华空守六十八年,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成为了困住张琼华的一道枷锁。
如果不是因为包办婚姻,张琼华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实更加精彩,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张琼华的人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和佐藤富子相识,她是一名护士,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之所以会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病院,是为了逃避家人给她安排好的亲事。
从小就深受家人的疼爱,认为感情应该由自己来决定,对于家人安排的亲事,并不接受。
原本是为了逃避现实才出来的,谁知竟意外遇到了前去日本学习的郭沫若,不同的国籍并没有成为两人之间的阻碍,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段缘分。
不过,他们的婚姻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最大的阻碍便是佐藤富子的父母,当时,郭沫若正在冈山高等学校读医科,见到佐藤富子的第一眼,郭沫若就被她深深吸引了。
从那之后,两人便开始频繁给对方写信,佐藤富子被郭沫若的文采和真诚打动,和他成为了一对情侣。
佐藤富子的陪伴和鼓励也给了郭沫若极大的安慰,让他身在异国他乡也不至于孤独寂寞。
因为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无法接受她和华人青年在一起,而且郭沫若那时还只是一个学生,并没有什么钱。
佐藤富子的家人并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可是两个人都是追随内心的人,认定了对方,便不再顾及周围人的反对声音。
郭沫若对张琼华的态度有多冷淡,对于这位日本的妻子就有多么热情,为了能和郭沫若在一起,佐藤富子甚至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两人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期间先后生下了四男一女,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突然爆发,或许他们会携手一起走完余生。
但是随着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两人就被迫分开了,郭沫若重新回到了国内,参加抗日战争,而妻子佐藤富子则带着几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地生活。
一个女子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可想而知压力得有多大。
为了谋生,佐藤富子吃了很多苦,不光干过腌咸菜之类的活,甚至还干过苦力活,让她坚持下去的,只有对郭沫若的感情。
可是残酷的战争却让两人断了联系,直到抗战胜利,佐藤富子才知道他生活在香港。
佐藤富子立即带着孩子来找他,可郭沫若却在两人分开的日子里,有了新的妻子,并且有了孩子。
佐藤富子知道自己和郭沫若已经不可能和从前一样了,于是回到日本继续抚养孩子,她并不怨恨郭沫若,建国后,佐藤富子还加入中国国籍,后来在上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为了郭沫若,佐藤富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她本应生活得更好,却被残酷的战争夺走了幸福。
而郭沫若的最后一任妻子也不是一般人,十四岁,于立群就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
晚上或假日则专心地练琴,是三人中艺术修养最高的一个,演过小品、街头剧,也拍摄过电影,不管是长相还是气质都没得说。
1938年1月,她和郭沫若走到了一起,第二年,重庆举办了婚礼,尽管自己也有热爱的事情,但是两人结婚之后,便集中精力经营家庭了。
除了是郭沫若的妻子之外,她还是他的工作秘书,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的付出,却不奢求任何回报。
于立群的字写的很好,经常给郭沫若抄写文章、皮草文件,有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于立群也总能将他们招待的很好。
结婚以后,两人生下了6个孩子,郭沫若的工作很忙,照顾孩子的责任大都落在了于立群的身上。
可她却从未有过抱怨,不仅为了家庭忙前忙后,还尽自己所能帮助郭沫若减轻负担。
1978年6月,郭沫若离开了这个世界,于立群则将悲痛化为了力量,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八个月后,于立群不堪重负在北京自杀了,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于立群心中牵挂的依旧是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