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曾几何时,“养儿防老”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信仰。过去,生孩子几乎成了生活中最有底气的一件事,毕竟在那个年代,只要给孩子一口饭吃,就能顺利拉扯大。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年轻人却把生娃视作“洪水猛兽”,能逃则逃。
令人唏嘘的是,我们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现如今也为人口增长发起了“愁”。
连续几年新生儿数量下跌,老龄化问题加重,尽管国家陆续放开了二胎、三胎政策,出生人数却越来越少。
眼看着人口总量逼近负增长的边缘,各路专家纷纷出招,有人建议“单身征税”,有人甚至主张“不结婚判刑”,而最出人意料的,是厦门一位教授提出的新招:生育与养老金挂钩,生得少未来养老金就少拿。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到底,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娃?这样的政策真能解决问题吗?
01
年轻人为何集体拒绝生娃?
在上个世纪,生孩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甚至多子多福成了衡量家庭幸福的标准。
尤其是在农村,男孩更是被寄予厚望,因为田地劳作重体力活离不开男性,孩子越多,生产力也越高。
但好景不长,随着人口激增、粮食产量有限,养育压力骤然加重。上世纪末,“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即便如此,人口规模仍然迅速突破10亿、13亿,直至14亿。
伴随着人口基数变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出生率断崖式下滑,结婚率同样持续走低。
大龄单身男女数量攀升,老龄化加速,年轻劳动力减少,国家自然开始焦虑。
为了鼓励生育,政策从“独生子女”到“二胎”“三胎”全面放开,可惜效果甚微。
生育率不升反降,中国年轻人似乎早已对“生娃”失去了兴趣,反观印度人口一路高歌猛进,顺势登上了全球第一的人口宝座。
为什么在鼓励之下,年轻人还是不愿生育?
根本原因其实很现实:养不起。
如今的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找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很多人即使勉强找到工作,薪资也难以支撑基本生活——一线城市打拼,普通白领月入4000-5000元是常态,稍微偏远些的小城市,月薪两三千的人比比皆是。
而养一个孩子,不仅要吃穿住行,还要教育、医疗、兴趣培养,哪一项不是高昂支出?
加之房价居高不下,一套学区房动辄上百万,普通年轻人望而却步。
更何况,如今社会对孩子的培养标准早已不同于以往,简单喂饱早已不够: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素质教育、艺术兴趣……每一样都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投入。
再加上频繁爆发的失业潮,使得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五险一金变得可有可无,养老保险看似诱人,实则保障有限。
这一切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选择“一个人自由生活”,而非负重前行。
02
厦门教授提出“生育挂钩养老金”,引发巨大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提出了惊人提议:将生育数量与养老金挂钩,孩子生得多,退休后拿得多,孩子生得少或不生,养老金则相应减少。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种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多生育以保障未来养老。但仔细一想,这一提议几乎脱离了现实。
首先,生孩子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交易。育儿成本之高、教育竞争之激烈、生活压力之大,早已把年轻人逼到了墙角。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养不起、更供不起。
其次,强行用养老金来“惩罚”不生育的人,既违背了基本的人权原则,也无助于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贫贱夫妻百事哀,大多数年轻人本就生活捉襟见肘,再扣养老金,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极易引发阶层分化:有钱人自然可以轻松生养多个孩子,拿高额养老金;而没钱的人,不仅生不了孩子,老了连基本保障都成问题。
更别说,孩子长大后是否赡养父母,并不是靠数量堆出来的。如果制度保障不足,再多的孩子也可能无能为力。
03
真正想提高生育率,该从哪儿下手?
想要鼓励年轻人生孩子,绝不是靠威逼恐吓或者“画大饼”。真正有效的措施,应该围绕以下几点:
改善经济环境,提升就业稳定性
让年轻人有工作,有稳定收入,是一切的基础。不再是今天签合同明天就失业,才能让他们对未来敢于规划。
提供真正有力的生育福利
生孩子不仅要有补贴,更要保障产假、育儿假期、托育支持。育儿成本真正降低,年轻人才会考虑生二胎、三胎。
房价合理控制,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买房不再是遥不可及,孩子上学不再需要拼命买学区房,普通家庭才敢于安心生育。
保障基本养老,不以生育为条件
养老应该是全民的权利,而不是用生育数量来交换。只有保障每个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果妈寄语
归根结底,年轻人不是不想生娃,而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如果生活压力山大,看不到希望,即便给再多政策刺激,也很难扭转局面。
与其不断给年轻人加码,不如从源头上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幸福和未来的可期。
生娃从来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愿未来的政策,能真正从年轻人的需求出发,让生养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