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狼异族
四月的太行山,春意正浓。山间新绿初染,溪水潺潺如琴,漫山遍野的连翘与山桃次第绽放,仿佛天地间铺开一幅流动的丹青画卷。在这千年文脉流淌的沁水大地上,"太行春韵——吕云所吕大江父子双人展"即将启幕,这不仅是艺术的盛事,更是一场跨越两代人的笔墨对话,一次对千年山水画魂的深情叩问。
千年文脉:从洪谷子到太行风骨
沁水,古称端氏,这片土地自隋唐起便与山水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公元十世纪,隐居太行洪谷的荆浩以"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的意境,开创北方山水画派之先河。他的《笔法记》中"气、韵、思、景、笔、墨"六要,至今仍是画坛圭臬。太行山雄浑的肌理、沁水的灵秀之气,滋养了荆浩笔下"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巍峨气象,也让这片土地成为历代画家朝圣的"丹青原乡"。
如今的沁水,正以文化觉醒的姿态续写传奇。从荆浩故里的写生基地,到下沃泉艺术小镇错落的青砖院落;从树理文化小镇的文学记忆,到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的千米画廊,当地政府以文化为笔,将东线沁河古堡与西线太行风光串联成两条艺术动脉。三年来,全国知名画家采风团的足迹踏遍这里的七十二崮、二十四涧,"不到沁水,枉为画家"的共识,让这座千年古县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两代丹青:从薪火相传到时代新韵
吕云所先生的名字,早已与太行山融为一体。这位被誉为"太行之子"的画家,曾以《夜走太行》系列将月光下的山脊化作凝固的史诗,用焦墨皴擦出岩石的千年沧桑。他的笔下,既有荆浩"全景式构图"的遗韵,又以现代构成重构太行风骨,让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语境中完成蜕变。2014年大师离世,留下未竟的艺术探索,却为画坛埋下一颗待萌的种子。
其子吕大江的成长轨迹,恰似一场艺术的接力。幼年跟随父亲跋涉太行写生,在父亲的速写本边描摹山石纹理;青年负笈津门,将学院派的严谨与家学底蕴熔铸一炉。他的《太行新绿》系列,既保留了吕氏山水苍茫厚重的基因,又以青绿泼彩点染春山,让传统笔墨与当代色彩美学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传承中的突破,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在吕大江的皴法里,隐约听见了父亲与荆浩的隔空对话。"
春韵流转:艺术生命的永恒绽放
此次双人展的作品,构成一部立体的"太行史诗"。两代人的画作并置,仿佛时光隧道的两端:父亲的笔触如斧凿刀刻,记录着太行历经沧桑的皱纹;儿子的色彩似春水初生,描绘着山脉律动的脉搏。这种跨越生死的艺术对话,在荆浩故里展出更具象征意义——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历代艺术家在传统土壤上生长出的新枝。
展览将在29日开幕,来自全国的美术学者将齐聚沁水县。他们将在吕氏父子的画作前品读太行山的"双重面相":既是地质意义上的褶皱山脉,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脊梁。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代画家的技艺演进,更是一个千年画派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春日的太行山,崖畔的迎客松又添新绿。吕氏父子的笔墨,恰似这生生不息的绿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续写着"北方山水画派"的当代篇章。这场展览,既是对荆浩文脉的致敬,更是中国美术走向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当观众走出展厅,回望太行群峰,或许会顿悟:真正的艺术春韵,从来都在传承与创新中永恒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