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月26日,第三届广西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向红水河增殖放流14万尾珍稀鱼类。

活动视频。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严格执行内陆禁渔期制度,育种攻关与增殖放流融合推进,加强渔业执法监管,红水河流域渔业资源养护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调查显示,红水河流域现有鱼类139种,是广西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

本次增殖放流活动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和河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放流5种珍稀鱼类,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乌原鲤,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桂孟加拉鲮,珍稀名贵鱼类长臀鮠、大刺鳅、三角鲤。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鱼类皆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繁育。

2016年攻克乌原鲤池塘驯养和人工繁育技术,2018-2024年累计增殖放流乌原鲤亲鱼及苗种65.27万尾。

近年突破桂孟加拉鲮池塘驯养、亲鱼培育技术瓶颈,攻克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难关,2023和2024年累计增殖放流桂华鲮亲鱼及苗种10.63万尾。

2009年攻克长臀鮠人工繁殖难题,但苗种大规模化生产技术仍有待提高。目前已增殖放流长臀鮠后备亲鱼2300尾。

2021年攻克大刺鳅池塘驯养及人工繁殖难关,已具备年生产大刺鳅苗种100万尾的能力。现已累计增殖放流大刺鳅后备亲鱼及苗种超30万尾。



增殖放流现场。

据介绍,开展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去年,广西投入1010万元,投放各类淡水苗种约3600万尾,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2.21,增殖放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接下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将在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河池、来宾等地组织开展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计划投放鱼苗500万尾, 同时加强对流域增殖站鱼类繁育技术指导,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加大红水河流域渔业资源养护力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