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就迷孙悟空。这猴子完全活出了孩子们向往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还不把权威放眼里。

可如今细读小说才发现,原来猴子的师父须菩提祖师比他活得更潇洒。



想想,猴子取经成功成为斗战胜佛,内心是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宁,但从此难免被困于佛界的日常事务中,成为一个高级打工仔。

日常协助佛教维护世间和平,传播佛法,偶尔还会帮玉帝维护天庭秩序等等。

哪有他的恩师须菩提祖师那么逍遥自在?

祖师在功成名就后,选择急流勇退,远离三界纷扰,隐于山林,专心干自己喜爱的事业——自我修行及教书育人。

祖师这老头子是真正热爱教书的。

他在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打造了一所“神仙私立学院”,不同于天庭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不像灵山整日诵经讲法的庄严氛围,祖师在此广收门徒。他收徒也随心所欲,可以教樵夫唱歌解闷,只要有眼缘,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而他的弟子出师后,也并不是都去做神仙了,出去干苦力的大有人在。

从书中描写可看出,当祖师传授孙悟空筋斗云后,旁边的师兄师弟开玩笑说,“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可见,祖师的弟子以寻常百姓居多,大家修行的目的也并不都像孙悟空那么远大,非要求个长生不老的法术。

祖师为自己的道场取名“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单从名字就能感受到满满的诗意与禅意。灵台、方寸、斜月三星,皆暗喻“心”字,这方天地,是他精心打造的精神乌托邦。

在这里,弟子们或研习法术,或谈经论道,累了就躺在松树下听风,闲了便摘野果酿酒。没有绩效考核,也不需要向谁述职,修行成了一场随心所欲的自我探索。

如果非要说祖师有什么不满足的,也许就一点吧,期望能招收到一些好苗子,让自己高深的术法有所传承。所以在初见猴子,听说他无父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祖师闻言暗喜。

这个心理活动明确表明,祖师是很开心收到孙悟空这个徒弟的。

估计他的徒弟从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这九辈,收到“悟”字辈第十辈,也只出了孙悟空这么一个是天地生的!

所以明知猴子野性难驯,日后必闯大祸,祖师仍倾囊相授。毕竟长生不老的法术,72变的神通,这些本事如果没有机会传授,对祖师这个爱教书的老神仙来说,也是毕生一大遗憾!

比起唐僧对徒弟的唠叨管束,比起观音菩萨为取经团队操碎了心,须菩提祖师的教育观堪称“佛系天花板”。

他在教完猴子本领后,果断划清界限:“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这一考量固然有怕外界打扰到自己的“世外桃源”,但也与他闲云野鹤的心境有关。

他给了孙悟空改变命运的钥匙,却不干涉其人生选择;看着徒弟在世间摸爬滚打,哪怕闯出弥天大祸,也绝不插手。他懂得,真正的修行,是让每个人在红尘中自渡;真正的洒脱,是对一切结果坦然放手。

取经路上,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被紧箍咒折磨得痛苦不堪,被各路妖魔鬼怪折腾得遍体鳞伤;唐僧为取真经风餐露宿,受尽委屈;就连如来、玉帝,也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明争暗斗。

可须菩提祖师呢?自孙悟空离开后,方寸山依旧岁月静好。他或许正倚着石桌,与弟子们谈天说地;或许独自在山洞中参透玄机;又或许化作一阵清风,云游四海。三界的纷纷扰扰,在他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众生的熙熙攘攘,抵不过他心中的一片宁静。

孙悟空的潇洒,是带着反抗与挣扎的;而须菩提祖师的潇洒,是历经千帆后的通透豁达。他不争不抢,却拥有最自由的灵魂;他不追名逐利,却活出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