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苏明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大家一定记得多年前一个的一个大眼睛女孩。



她手握一支铅笔,用冻得通红的小手在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写字,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孩子们都缩着脖子,裸露的手背布满冻疮。



谁也没想到,这个女孩抬头的瞬间,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成为改写中国乡村教育的关键人物。



如今多年过去,苏明娟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她有没有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爆火的照片

北京摄影师解海龙带着相机踏入这所山村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斑驳的土墙、缺腿的课桌、孩子们身上打着补丁的棉袄。



解海龙原本想记录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却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捕捉到了一个震撼时代的眼神,苏明娟抬起头,一双清亮如泉的眼睛直直望向镜头。

那目光里没有怯懦,只有灼热的渴望,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所有旁观者的心。



这张黑白照片被命名为《我要上学》,刊登后引发海啸般的反响。



人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三个年头,仍有无数学童蜷缩在漏风的教室里,为一本课本、一支铅笔挣扎。



苏明娟的眼睛成了希望工程的象征,无数汇款单从城市飞向深山。

大连退休工人捐出毕生积蓄,天津老人坚持十年寄送文具,9名大学生凑出打工挣的100元。

善意如星火汇聚,照亮了苏明娟的人生,更点燃了中国公益教育的燎原之势。



从受助者到摆渡人

虽然有了大家的捐赠,可苏明娟一家并没有打算坐享其成。

父亲苏良友为凑学费,凌晨上山砍柴,手心的血泡磨破又结痂,母亲把喂猪的米糠撒进稀粥,只为阻止饥饿的孩子们偷吃。

当社会各界的资助涌来时,这个朴实的农家父亲却说:“钱够用了,剩下的该给更需要的娃。”



初中时的苏明娟默默将600元资助转给宁夏的回族女孩,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传递”的力量。

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时,这个曾因70元学费濒临辍学的女孩,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退回所有捐款。



“我能勤工俭学,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在烈日下发传单,苏明娟在寒冬里端盘子,把兼职工资塞进信封,署名“曾经的大眼睛”。



2006年,苏明娟与解海龙拍卖照片版权筹得30万元,在西藏建起“大眼睛小学”。



当藏族孩子们第一次坐在玻璃窗教室时,苏明娟在高原的阳光下泪流满面,她终于成了当年憧憬的“文化人”,但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他人的光。



在流量时代守护初心

2017年,34岁的苏明娟当选安徽省团委副书记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质疑:“凭一张照片就能当副厅级干部?”

事实上,这个职位既无编制也不领薪,只是公益性质的兼职。



面对非议,苏明娟从未辩解,却悄悄把3万元积蓄投入新成立的助学基金。

有人拍到苏明娟在菜市场为两毛钱和小贩讨价还价,转身就将省下的钱汇给贫困生

丈夫曾抱怨:“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上学啊!”她只说:“没有那些善意,我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



如今在金寨县希望小学的陈列室里,《我要上学》的照片依然挂在最醒目的位置。

照片下方多了一块新展板:45名受助大学生的合影、两所新建小学的剪彩照片、藏族孩子寄来的彩色手绘。



48岁的苏明娟常带着儿女来这里,指着展板上那些陌生面孔说:“这些叔叔阿姨和妈妈一样,都是被无数双手托出大山的人。”



结语

解海龙曾问苏明娟:“如果当年没拍那张照片,你现在会在哪儿?”她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可能在浙江的缝纫厂,或者老家种板栗。”

这场始于偶然的机遇,最终演变成跨越三十年的公益接力。



从受助者到捐赠者,从“大眼睛女孩”到基金会发起人,苏明娟始终相信:真正的希望工程不是建造多少教学楼,而是让每个受益者都成为新的火种。



说实话,一个人做好人好事,一次可以,但能长久的坚持下,并付诸于行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善意的心态去对待苏明娟,而不是她获得一点点的名声,而去说她沽名钓誉。



试问,像苏明娟这样的人,世人有几人能做到?

对于苏明娟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