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里有一句经典语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人都说伯乐,贵人少,却从来未曾意识到所谓的伯乐与贵人也是常人之一, 他们无法无条件拯救某个人,也没有义务拯救谁;
不仅如此,在一定情景下,贵人还会在帮助你后,立刻疏远你,因为他们往往最害怕你身上的这三点。
价值不对等
心理学中的社交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各取所需;
交际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付出一定的筹码来换取自己的报酬,筹码和报酬大致分为这几大类:物质类,精神类,资源类。
大多数时候,人际交往都会涉及利益交换,那么一个人贵人为什么愿意帮助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明明受助者无法给予同等的价值交换;
可以从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将收益放置于长远,而非当下。
本质上来说,贵人看似帮助的是另一个人,实则是在为自己铺路,他们往往具有系统性思维,会看到一个人未被挖掘的潜力;
因此,他们愿意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社会资源、人际资源给受助者,当受助者有一定成就时,贵人也会收获到自己所需求的一切;
比如精神层次的宽慰,纯粹成功栽培一个能者后的喜悦,或者受助者在接受帮助时承诺的回馈等。
而一个贵人在拉你一把后又突然疏远,说明你不值得他长期投资,对你的帮助也只是一种试探;
当他意识到你无法满足他的诉求时,他就会放弃你。
敌意偏差
敌意偏差(Hostile bias)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个体容易将另一方的中立型行为或者利他行为的动机;
解读为对自己带有敌意或者贬损性质倾向,这种认知偏差会极大地阻碍贵人对自己伸出援手。
当贵人提出建议或者批评时,受助者敌意偏差会将贵人的帮助误解为“显示优越,打压或者否定”;
尽管贵人的本意是为了让对方改进,或者有意拉一把。
就像电视剧《边水往事》中的郭立民,一开始和男主沈星是铁哥们;
后来沈星靠着聪明才智在边水有了一席之地,而郭立民依旧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虽然郭立民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沈星依旧在为这个兄弟做一切能帮助他的事;
于郭立民来说,沈星怎么不算贵人,不管是从社会地位还是人脉资源层面都明显优于郭立民。
可是郭立民后期为了给母亲筹手术费,受尽了欺负后,人格开始扭曲,开始嫉妒沈星;
重情重义的沈星想拉他一把,却被郭立民指责“你的帮助不过是显示你的优越感”,沈星心灰意冷,郭立民就这样深陷在“火坑”里。
对于一个诚心帮助自己的贵人来说,受助者恶意揣测带来的伤害无异于恩将仇报;
因此当贵人感受到这种敌意偏差之后,会为了节约时间与资源,或者为了自我保护立刻疏远你。
依赖无能
心理学中的依赖无能(Dependence and incompetence);
指的是个体因恐惧暴露脆弱性或被拒绝,难以主动寻求帮助,甚至回避建立深度依赖关系,这种行为会让贵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一方面来说,依赖无能者往往会通过过度独立掩饰自身需求,比如拒绝透露自己的困难,强调自己能够独立解决。
贵人就无法明确感知到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只能被动观望。
比如职场新人遇到职场难题闭口不谈时,上司可能误以其能力足够,从而减少关注。
另一方面来说,拒绝示弱,拒绝贵人的示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耗贵人做出帮助行为的内驱力;
不管贵人以何种目的施以帮助,本质上来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被需要而满足自身价值感。
这种情感需求十分普遍,正常,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是十分基础的价值感需求的实现;
因此贵人帮助你的时候,也需要你透露出需求,透露出他的独特意义。
良性互动是双向的,除了以上原因会让贵人立刻疏远依赖无能者以外;
依赖无能者害怕亏欠他人而拒绝帮助,回避合作的态度,也会单方面地消耗贵人的好意,认为自己的好心从未被珍视,而选择疏远。
其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而“伯乐”能否于千万人中,成为自己的贵人,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也取决于你对伯乐的态度与反馈;
幸运更愿意眷顾相信它,珍视它的人。
-The End - 作者-观南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