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著
战功无声
2018年4月20日初稿
2019年9月10日完稿
谨以此书献给:
敬爱的父亲——刘守仁!以及为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与他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的战友们!
引 子
有的人脱下军装仍是军人,有的人穿上军装还是农民。我的父亲就是那个穿上军装仍想着种地的老农民。
父亲名叫刘守仁,本名李玉玺,原本是个性格倔强的庄稼把式。因不堪忍受地主老财的欺凌,告到衙门,闹上公堂、却被诬“放火”,蹲了班房。出狱后的一年夏天,冀东连降暴雨,滦河暴涨,见地主为保住自家的田园,仗势筑埝挡水,淹了穷人的大片良田和房屋。出于义愤,刘守仁扒埝泄洪。地主老财就诬陷他是共产党,这反而促使他产生了应该了解一下共产党的念头。1933年夏,共产党员、中共滦县工作委员会主任赵玉清⑴主动结交了他,从秘密通信,到鼓励他募粮募捐救济东北流亡难民,再到指点他秘密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自此开始为党工作。其后由赵玉清介绍,刘守仁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赵玉清同志下落不明,没有人证,又于1940年7月由丁振军⑵同志介绍重新入党。
1938年刘守仁积极投身冀东抗日大暴动。暴动失败后,为抗击日寇侵略,保卫家乡,怀着一颗为被日寇残害而死难的乡亲们报仇的心,他立志弃农从戎。冀热边特委在冀东开辟地区之初,他先是出任四总区(后转为第四专员公署)副区长,却自愿辞掉区长当连长,不惧枪林弹雨转战冀东,参与了两柄“利剑”的锻铸,即他是解放军46军137师409团的建团人之一,还是65军194师582团的首要建团人。
刘守仁历任冀东暴动第五总队独立大队大队长、路南办事处副主任、四总区副区长,一区队三连连长、一区队副区队长、十四团代团长、团长,四十八团团长、冀东军区第十七军分区副司令员,十三兵团补训师副师长、补训第3师师长、武鸣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正师),洛阳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正师)、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上校军衔,行政十级,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刘守仁讲一口地道的“老呔儿”口音(冀东口音的一种称谓),常穿一件夸夸沓沓的旧军装,腰板挺直,中等身材,体态稍胖,面容肃然,微合着双唇透着几分坚毅。长圆脸,大耳垂,高鼻梁。戴着一副茶色墨镜,算是对左目义眼的一种装饰。全秃的头顶正中,时常由前向后扎着一排银针。那是因为他脑袋里还留着14块炮弹皮取不出来,天天头痛,阴天下雨更甚,不得已刘守仁自学了扎针灸,头痛时就自己摸索着在头上扎针。时间久了也就扎习惯了。头疼不厉害时,他就在前额戴上一副金属做的健脑器。
战伤严重损害了刘守仁的身体健康,他刚刚五十出头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那时好像还没有颁发有关离职休息的红头文件,他自然还不曾办理离休手续,每个月都要回洛阳军分区两三趟,但大多数时间还是赋闲在家。刘守仁是个闲不住的人,最初在屋后荒地上种了一小片玉米,只为尝个新鲜。接着赶上了三年困难,他就挽起袖子开起了小片荒,大约有一亩多地。后来,地方政府在西工体育场附近给他划了二亩荒地。刘守仁从此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旧军装,扛着农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变回了地道的老农民。
刘守仁一生没有打过大仗,像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后退,大迂回,大包围,大部队多兵种攻城略地的大仗,他没有打过。但打起游击战来却是得心应手,在冀东那是尽人皆知,声名远扬。打过仗的人都知道,山地游击战好打,平原游击战难打,没有青纱帐的平原游击战更难打。刘守仁却能在地域狭小、强敌环伺、没了青纱帐的平原自由穿梭,部队一会儿化整为零,一会儿化零为整,神龙见首不见尾,弄得敌人如坠雾霭烟云一般,知道我军就在他们周边的村庄荒野,就是找不见我军的踪迹,真可谓小隐隐于野。
刘守仁一生没打过败仗,敌人从他身上从来没有讨到过便宜,部队时不时的还要从敌人那里捡点儿洋落儿,有时还能发些大财。他指挥过伏击战、破袭战、突袭战、包围战、反包围战,也打过围点打援、中短途奔袭、救援破围战,他的部队也曾被数倍于己的强敌包围,却能以较小的牺牲突出重围。他率领过的两个步兵团的指战员,都被他打造成了能打胜仗的十足的游击健儿。
记得1979年我去哈尔滨出差,见到了当年冀东老十四团的参谋长朱孜敬⑶叔叔。刚一见面他就问:“你是刘守仁的儿子?”当听到我说“是”后,老人家十分高兴。他那时已在哈尔滨铁路局局长的任上离休了,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朱头”。老朱头说:“老十四团培养了许多神枪手,你爸经常搞军事训练,在根据地大张旗鼓的训练就不说了,在路南游击区的训练同样搞得有声有色。游击区练射击不能实弹打靶,咱十四团的战士就据枪练瞄准。战士一举枪,自己检查纠正缺口、准星和目标的差距。熟能生巧。打起仗来,只要一据枪,三点就在一条线上。战士的枪法能不好吗?”
老朱头打开了话匣子:“部队练投弹,大个子练投远,小个子练投准。没办法投实弹,咱十四团的战士就投石头。你爸爱组织诸葛亮会和军事技能比赛,在训练和比赛中一旦有什么好经验,他马上就会在全团推广。十四团的战士一多半都是射击能手和投弹能手,其中像样的神枪手就有百十名,百步穿杨的顶尖射手十几名。谁和这样的队伍打仗,谁就等着倒霉吧。”
老朱头越说越来劲儿:“老十四团编入东野后称9纵26师76团。当年我曾对肖全夫师长说:‘76团无硬仗。’他问我:‘无硬仗是什么意思?’我说:‘有些与强敌交手的硬仗,你若交给76团打,就会打成稀松平常的寻常之仗。就是说,一些强敌和别的团打,是难啃的硬骨头,和76团打,强敌就会变成软蛋,所以说76团无硬仗。’我请他回忆一下,在他手上76团打过硬仗吗?他想了想,回忆一番后,承认76团确实没打过什么硬仗。”
我当时好奇地问:“这就奇了,为什么76团无硬仗?”
老朱头嘿嘿一笑说道:“打个比方吧,攻碉堡时,其他部队一般都是二三挺机枪一二个班掩护,爆破手伤亡好几个才能炸掉敌碉堡。76团只需一挺机枪两支长枪掩护,敌碉堡的枪眼前一个人都站不住,上一个死一个,上两个死一双,咱只需上一两个爆破手就能炸掉碉堡。一场攻坚战就打成了稀松平常的进攻战。76团是一把奇快无比的钢刀,对别人是硬骨头是强敌,在76团面前都是软蛋。”
老朱头颇为得意地说:“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冀东地区年岁较大的老乡,他们都听说过张老八能打硬仗,可他们听说过刘守仁打硬仗吗?完全没有。就像打伪满骑兵铁血部队,要是别的团打,一定打得可歌可泣,惊天地而泣鬼神,可能还会吃点儿亏。可咱老十四团打他们,就跟喝凉水差不多。”
老十四团是快刀,解放战火又铸成四十八团这把利剑。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早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工具。当我上网查冀东军区四十八团即65军194师582团的资料时,竟在无意间发现巴金小说《团圆》即电影《英雄儿女》与582团的战斗业绩有某种渊源〔注释一〕。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共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停战谈判后度过了300多天。其中,巴金在志愿军65军194师体验生活有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3日,194师582团6连奉命坚守“67高地”,至10月5日,连续鏖战三天两夜,最后拼得只剩下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个人。当敌人攻上高地时,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向我阵地开炮!”敌人虽然冲上我阵地,但畏惧不敢轻易接近他俩,危急时刻,赵先友又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时任该团团长张振川心情激动不已,当听到阵地上响起一阵手榴弹、冲锋枪急促响声后,便命令炮兵群向占领我阵地的敌群猛烈炮击,掩护我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当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友和刘顺武已经在防空洞口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赵先友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因此,赵先友就是呼喊“向我开炮!”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同时,张振川也被公认为是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
王成的另一个原型是志愿军15军44师103团警卫连班长李文彦。他的英雄事迹也发生在1952年10月,8号那天,在上佳山无名高地反击战中,他带领全班战士攻占高地,接着又一连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最后,当敌人快要冲上来时,为掩护战友、消灭敌人,李文彦抱起炸药包,从大石边跃身而起,拉开导火线直冲敌群,随着一声巨响,他同一群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5岁。他也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因此,李文彦就是双手紧握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的王成的原型之一。
1991年,65集团军为宣传英雄事迹,决定在194师582团营区办公楼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英雄塑像,小说《团圆》的作者巴金先生欣然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金”。1991年8月20日,还特地分别写了横竖两幅,供制作时选用。赵先友和李文彦烈士的英雄事迹,都发生在巴金先生入朝体验生活期间,即1952年10月,从事迹原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巴金先生的题字看,说他们俩是王成的原型,此言应属不虚。
因此,网传电影《英雄儿女》描述的就是582团即冀东军区四十八团英勇战斗的片段。四十八团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想当年,一区队(409团的前身)的游击健儿逞英豪,他们和三五个游击支队、数个县大队、多个区小队紧密配合,在冀东人民和民兵的大力支援下,硬生生把日本侵略者标榜的“治安模范区”搅和成了危若累卵的游击区。四十八团(582团的前身)是在鬼子投降后组建的,仅用两年时间便靠游击战打出了一个大功团,而且授予大功团的这一年,全团缴获上交了三个团的武器装备。不过,这个大功团却是在冀东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才由军区授予的,足见该团与冀东人民有着深厚的鱼水情谊。都堪称从战火中杀出来的英雄团队。
如果将电影称为“英雄儿女本传”,那么,本书解放战争的章节就可称为“英雄儿女前传”。抗日战争数章记述了另一支部队——46军137师409团的战斗历程,或可称为“英雄儿女别传”。刘守仁先后亲率这两个团战斗在狼烟四起的冀东路南游击区,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为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故此在书名《刘守仁浴血冀东》之后,又拟了一个副标题:英雄儿女前传别传一篇。
刘守仁于1976年8月27日在郑州153陆军医院病逝。享年71岁。同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洛阳市烈士陵园。
父亲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那种忠于信仰,不忘初心,热爱人民,扎根冀东,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就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永志不忘!
载自:李德生著的《刘守仁浴血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