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迷信“大路灯”,反而忽视了真正的近视预防措施。
全文1523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辛河(媒体人) 编辑/何睿 校对/刘军
▲大路灯(左侧两款)体积较大、照明范围广。图/新华社
在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呈早发、高发趋势,如何预防“小眼镜”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背景下,“落地护眼灯”受到了家长群体的追捧,因其形状酷似路灯,也被称作“大路灯”。
据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大路灯”价格从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其中一些号称“能护眼”“防近视”,甚至有商家打出“光多照1米,分多涨10分”“开学逆袭985”等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不少家长为此慷慨解囊。
但这种承诺靠谱吗?当人们拨开商业营销的迷雾,有理由怀疑,在部分商家贩卖的“小眼镜焦虑”中,一些家长可能“中招”了。
“大路灯”走红,背后是当代家长面对孩子近视问题的现实焦虑。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根据媒体报道,近视高发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呈现出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特点,“小眼镜”问题亟需重视,也足以让父母心忧。
“大路灯”商家正是抓住了家长们这种焦虑心理,将这种灯具包装成近视防控的“良药”。但这些所谓的“大路灯”,本质上只是可移动式通用灯具的一种,并没有特殊的防近视功效。
实际上,“大路灯”与传统桌面台灯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了上下双光源设计,有一个直接照向书桌的光源,同时还将光线照向天花板,相当于把台灯和顶灯合成了一个灯,让室内阅读环境整体变亮。
虽然光线可能比普通桌面台灯略胜一筹,但目前并无直接的临床证据证明“大路灯”对近视防控有显著效果。而且,室内灯光只是近视防控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根据《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视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后者涵盖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读写习惯、采光照明等。
这意味着,从科学角度看,灯光与近视的关系并非商家宣传的那般简单直接。要警惕的是,当家长被商家营销话术迷惑,将预防“小眼镜”的希望寄托在一盏灯上时,反而可能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防控措施,如户外活动、读写习惯等。
也就是说,如果迷信“大路灯”等产品的“神奇功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预防不了近视,还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还需注意的是,有的“大路灯”还被商家煞有介事地宣称可以“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抑制眼轴过快增长从而控制近视”的效果。这样对灯具产品进行医疗效果宣传,就不仅是擦边,可能已经涉嫌违法违规了。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灯具不属于医疗器械,产品具有医疗效果的宣传不可信,所谓的“黑科技”“疗效”也难以验证。这种花哨的营销话术,终归也是靠不住的。
如果听信这些未经临床验证的说法,不仅让家长们多花冤枉钱,还可能耽误对“小眼镜”真正有效的防治。所以,对“大路灯乱象,还需有关部门及时出手规范治理。
家长们也要客观理性地看待灯具和近视防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跳出“大路灯”神话,重新认识近视防控的“一增一减”原则,如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等。如果花费数千上万元购买一盏“大路灯”,却忽视这些基础但关键的防控措施,无异于舍本逐末。
青少年近视防治是持久战,预防“小眼镜”,国家层面也有明确部署,远非靠一种产品就能速战速决。面对“大路灯”等市场上号称的“护眼神器”,家长们也要多个心眼,别被营销噱头忽悠,花钱还耽误了孩子。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