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薯丸子

洲洲影视娱评

26岁名校毕业生猝死在“教育大厂”工位,电脑里存着几百个学生和家长的未读消息。

这不是影视剧的剧情,而是最残酷的现实。

当 “知识改变命运” 的终点是 “用命换绩效”,当年轻人的高学历沦为资本压榨的 “免死金牌”。

这场悲剧撕开的,何止是一个行业的内卷伤疤?



01、猝死悲剧

4月23日清晨,武汉光谷的一所写字楼里,保洁员推开猿辅导武汉公司的玻璃门,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

26岁的语文老师李某某趴在工位上,电脑屏幕还停留在回复消息的界面。

急救单显示,他的心脏在救护车到达时心跳就已经停止,而此刻距离他原定5月2日的婚礼,只剩9天。



未婚妻王女士回忆,4月22日李某如常前往公司,当晚却失去联系。

察觉异常的她报警后赶到公司,却因已是下班时间被紧锁的大门挡在办公区外。

谁能想到,这扇门竟成了阴阳相隔的屏障。



今年 4 月,两人刚领完结婚证,计划五一举办婚礼。

李某深夜加班,正是为了腾出时间筹备人生大事。

然而,命运的残酷远超想象。



4月25号上午,猿辅导回应此次事件称:

“该同事发生意外期间,正值武汉公司员工倒休假期,当日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

但这一说法与家属及前员工的爆料严重相悖。



有知情人士爆料,李某生前曾连续18天加班到凌晨,不仅要讲课,还要承担销售的任务。

为了完成任务量,甚至在放假期间仍在加班,最终不幸离世,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



其实早在23年的时候,就有媒体报道过猿辅导 "单日加班超6小时",就连员工上厕所、吃饭都要报备的严苛管理。

媒体报道出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猿辅导回应会减少这种情况。



但前员工小王透露,公司依然实行 "隐形加班制"。

"名义上下午1点上班,但早到的人能拿到更多续报资源。每天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招生季甚至要熬到凌晨2点。"



已经从猿辅导离职的员工称,公司通过 “自愿加班” 的名义规避法律责任,实际以 “完不成工作量就离职” 施压。

这就是公司口中所说的“未曾安排加班任务”。



这件事也正巧暴露了当下年轻人的困境。

如同白岩松此前提到的一样,“年轻人是当下的弱势群体,当下的年轻人不缺吃喝,缺的是成就感和希望。”



02、年轻人困境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现在年轻人虽然学历很高,但是在家里的地位并不高,他们收入大部分没有父母高,并非家庭命运的改变者。



事实上,白岩松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的315晚会上,就有记者专门对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进行抽查,发现大部分存在虚假宣传、过度营销问题。

某教育专家分析:"在线教育行业的利润率高达40%,但这些利润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压榨之上。"



前猿辅导员工小王透露,行业普遍存在 "1人带400学生" 现象。

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承担销售指标,"每天对着几百个家长微信强打精神,比上课还累"。

普通学校一个老师带三个班级,就已经是极限,不敢想象400人的场景多么壮观。



猝死的李某是双一流名校毕业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凭借努力在武汉立足。

但这样的“励志故事”背后,是连续十几天的凌晨加班。

所谓 “假期”,不过是用透支健康换来的喘息。



如今“加班猝死”这种事,在各行各业都时有发生。

去年9月份,一位50多岁的外卖员在电动车上猝死。

据他的同事透露,这位外卖员是这一片有名的“单王”,没单子就在车子上睡觉。

他每天工作16-18 小时,就是为了供16岁儿子读书,车祸骨折后仍坚持跑单。



还有上海外卖员小徐,深夜在公厕脑出血去世,家属索赔60万遭保险公司拒绝,法院最终判决赔付50万。



更高危的就是“大厂员工”这个职位。

有都少程序员都是因为长期熬夜导致的猝死,每天凌晨一两点睡,连续几天一直在电脑面前工作。

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收入可观,但实际上挣得都是血汗钱。



特别是实行“双减”政策之后,市场竞争激励,员工的压力也倍增。

将教师绩效与续课率、销售业绩挂钩,导致教师不得不“以命换钱”。



前员工小王回忆,公司要求“24 小时待命”,休息时间也要回复家长消息,“感觉自己像被钉在工作台上”。



一周要是不开一单,就有可能受到领导的批评。

这种“狼性文化”不仅透支员工健康,也损害了教育本质,教师被迫沦为 “销售工具”,教学质量反而下降。

一些公司只能通过“人海战术”来压榨劳动力,猿辅导并非孤例。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现在大一些的“教培机构”用的都是这种套路。

而且像这种大厂,招聘的更多的是一本院校,985高校的毕业生毕竟家长更信任有名校背景的老师。



如今应届毕业生数量在不断上涨,就业压力剧增。

一些年轻人不得不放弃“理想”,选择用学历赚取课时费,可等待他们的却是1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



在这件事情曝光之后,有不少新培训的员工发言称:“才上了两天半就感觉身心俱疲”。

这些案例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高强度工作正在吞噬年轻人的生命。



结语

李某的工位,是无数年轻人的“职场缩影”。



名校毕业证成了加班通行证,高学历成了透支的筹码,连“筹备婚礼”都要靠熬夜改作文来 “偷时间”。

这不是单一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 “成功” 的畸形定义。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拒绝“24小时待命;当家长不再迷信“名校老师=续课机器”;

当企业意识到 “人才不是耗材”,这场用生命敲响的警钟才算真正被听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