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4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舒越,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台湾女歌手孟庭苇,一起在漳州古城和闽南水乡邂逅2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


海报。节目组供图

“以木为偶,以偶做戏”,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布袋木偶两种。让漳州、泉州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木偶戏,带着浓郁的闽南特色而来,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创新,走出国门,舞向国际。

南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是可考证的最接近古代原貌的音乐表演形式,仍保留着古乐器遗制。节目中,“点水南乐”以南音四大古谱之一《百鸟归巢》为创作基础,融入民谣等元素,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南音传承人同台演唱,用现代音乐语言共述两岸乡情。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涵盖大木作、红砖瓦、剪瓷雕、灰雕等多种工艺。大木作以榫卯结构为核心,无胶无钉,牢不可破;红砖瓦以“闽南红”为特色,龟背纹、灯笼纹、铜钱纹等装饰砖纹还寄托着美好寓意;剪瓷雕将碎瓷片“变废为宝”用以装饰屋顶、灰雕则通过麻丝灰制作人物形象,为红砖古厝锦上添花。


海报。节目组供图

蟳埔女的簪花以鲜花串成花环,配以骨簪固定,寓意圆满;服饰则以“大裾衫、阔脚裤”为主,便于海边劳作。福州三条簪以三支扁平如刀的银簪为特色,造型独特,寓意深远。三支银簪象征“为国、为家、为己”,承载了女性的多重身份与责任担当。


海报。节目组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