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马正俊)“道砟回填要留15°坡面”“扣件扭矩必须三次复拧”,4月22日凌晨的小桥站内,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段西宁线路车间主任范仲龙边示范边叮嘱,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37个年头,今年原本想退休的范仲龙,放心不下自己养护了多年的线路,主动请缨参与集中修,为线路升级提质再尽一份力。
作为西宁工务段的技术标杆,范仲龙的职业生涯写满了数字密码:37年累计徒步检查线路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培养出30余名技术骨干,覆盖段内80%的关键岗位;家中珍藏的40余张奖状,见证了他从“小范”到“范大师”的蜕变。
最得意的弟子魏彤更在去年的获得全路火车头奖章。“范主任教我们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铁路的敬畏心。”现任乐都线路车间主任的魏彤说。
“误差不能超过这个数。”范仲龙对着90后徒弟徐君伸出三根手指。在年轻职工眼中,这位老主任的眼睛就是行走的刻度尺。去年冬季排查冻害时,他仅凭目测就指出兰青线上行K185+100处存在水平偏差,经道尺复核,实际误差仅2毫米。“师傅的眼睛就是精密仪器!”徒弟徐君说起师父总难掩敬佩。这种毫米级“裸眼检测”的绝活源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正如范仲龙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就怕认真,咱们认真仔细的干了就会有收获和成长”。
天窗结束常常是凌晨三点多,但早上八点总能看到范仲龙提着洒水壶穿梭在车间院落。修剪含苞的丁香、为新栽的格桑花松土,这位工务老兵用三十七年如一日的仪式感,诠释着铁路人特有的严谨与浪漫。
对于徒弟徐君而言,师傅的言传身教远超出技术范畴。2021年师徒结对时,范仲龙意味深长的说:“干铁路工务,不打无准备的仗,要熟知自己管内的线路状态。”这几年徐君谨记师傅的教导,每天用脚步丈量线路质量,“今年我要考高级工了,我对自己有信心。”徐君微笑说道。
当月光和头灯为钢轨镀上银边,范仲龙轻抚着道尺,眼中既有不舍更有期许:“我这双眼睛终会老花,但你们这群‘年轻刻度尺’正在成长。”望着正在测量轨距的徐君,他转身走向下一个作业点,身影与绵延的铁道线渐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