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常听长辈说:“亲戚家的孩子,能帮就帮,都是一家人”。
于是,许多人掏心掏肺的对亲戚家的孩子好,出钱出力、辅导功课、介绍工作,甚至比对自家娃还要上心。
可等到年岁渐长,经历的多了,才渐渐明白:
对亲戚家孩子太好,往往换不来感恩,反而可能落得一身埋怨,甚至彼此反目成仇。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不过是人性使然罢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与人之间的付出与回报,往往遵循“适度原则”。
也就是说,哪怕是由血缘勾连的亲戚,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
否则一旦过度,就容易打破平衡,引发矛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对亲戚家孩子如果太好,难逃的3种扎心结果,很现实。
01.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不懂感恩
老话说:升米恩,斗米仇。
说的是,偶尔的小恩小惠,别人会感激。
但若是长期过度付出,反而容易让对方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你给得不够。
对应到亲戚关系上,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加保留,尽心尽力,那么帮的多了,对方的孩子就觉得“你帮我是应该的,反正你是长辈”。
但如若但凡有一次你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心生不满,觉得你变了,甚至在背后指责你“小气、势利”。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过一种理论,名为“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交换。
就连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也无法例外。
如果一方长期单方面付出,另一方就会逐渐失去心理平衡,要么产生依赖,要么变得麻木。
到最后,你越是不遗余力的付出,对方越不会感恩和珍惜。
02.被当成“提款机”,关系变味
有些亲戚家的孩子,嘴上甜言蜜语,可心里呢,却把你当成了“长期饭票”。
今天借钱交学费,明天找你介绍工作,后天买房结婚又伸手要支援。
就好像你为他们付出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一样。
你若是拒绝,他们便觉得你“不近人情”,可你若答应,他们下一次会索要的更多。
《增广贤文》里说: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说的是关系再怎么亲近,若是一方总是索取,总是有各种各样频繁的交集,那么感情也会慢慢变淡。
更扎心的是,有些孩子长大后,不仅不念旧情,反而会心理扭曲的认为你的帮助是一种“施舍”,甚至心生怨怼,认为你当初的付出是“别有用心”。
人性往往如此,轻易能得到的,往往最不被珍惜,甚至还可能觉得别人居心不良、有所图谋。
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定律,名为“凡勃仑效应”,一般用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上。
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往往跟定价有关。
一般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的需求感就越是强烈。
对应到亲情上,有时也是如此。
细细品咂,让人五味杂陈。
03.自己家孩子心生不满,家庭矛盾加剧
在过去,家家户户的条件都不够好,谁家都有个马高镫短、上班农忙的时候。
一般这时,往往都会把自家孩子送到亲戚家短住一段时间。
有的人觉得,既然兄弟姐妹信任,把孩子托付给自己了,那么就一定要尽心尽力。
比如家里的鸡蛋,给自家娃舍不得吃,也得给亲戚家孩子每天煮上一个。
再比如,家里但凡有个脏活累活,也常常以让自家孩子帮忙为主。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越是如此,越会忽略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虽然小,但心思敏感,长时间下去,亲子关系很容易产生裂痕。
之前有位读者就跟我分享:
她从小就被父母要求让着表弟,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给他,甚至大学学费都被父母拿去资助表弟创业。
结果呢,表弟事业有成后,对她家不闻不问。
更让人难过的是,她自己也因为小时候的落差,和父母的关系一直疏远。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话:
家庭中的偏心,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如果对亲戚家孩子过度付出,那么有一天伤害的,也许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其实,亲情也需要界限,无原则的付出越多,关系失衡的概率也就越高。
话说回来,亲戚之间,互相帮助本事美德,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
尤其是对亲戚家的孩子,可以关心,但不要过度付出,可以帮忙,但千万别越俎代庖。
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周急不继富。
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只会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会为富人增添好处。
对应到亲戚家的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也许,真正的智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是适可而止,而并非倾其所有。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