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康提示

今天是“全国疟疾日”。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或输血传播。曾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的人员,出现典型的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025年4月25日是

世界防疟疾日

2025年4月26日是

第18个“全国疟疾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25年全国疟疾日主题宣传海报

“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直至巳、午时方收,惟未、申、酉三时,可以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

——摘自《三国演义》

读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对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印象深刻。这句话出现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情节中,描述的是云南地区的瘴气现象。

除了和自然因素有关,瘴气和生物因素如疟疾、沙虱病等疾病相关。例如,恶性疟疾在湿热环境中高发,患者会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被古人归为“瘴气致死”。


疟疾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与人类共存了三千多年,现今仍在非洲肆虐,每年导致几十万人死亡。

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主要是通过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

疟原虫在人体可寄生于红细胞内或肝细胞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疟疾共有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诺氏疟原虫5种类型。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恶性疟,也是古时“瘴气”的罪魁祸首。


01

在人类文明的列车驶入了先进的21世纪,恶性疟还这么恶吗?

答案是肯定的。

《2024年WHO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22年估测全球疟疾病例数约2.49亿,死亡病例约60.8万例。其中70%以上的死亡病例为非洲5岁以下儿童,且几乎均为恶性疟。


疟疾曾是严重影响福建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 1954年和1972年,先后经历了2次全省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

  • 2005年以后,福建省未再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道。

  • 2019年3月,经国家评估组评定,福建省通过了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但是输入性疟疾仍然存在。我国每年仍有近3000例的输入病例(恶性疟占比50%以上),并报告数十例的危重病例及十例左右的死亡病例,后者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者。


02

那恶性疟为何至今依然如此险恶?其到底恶在哪里?

➤ 疫苗研发艰难

疟疾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其疫苗研发却比天花、新型冠状病毒、黄热病等病毒类疾病艰难。这是因为疟疾患者痊愈后,不会获得终生免疫力。

对于已经消除疟疾的地区,除近期曾在疟疾疫区得过疟疾的个别人群外,我国绝大多数人对疟疾无免疫力,均为易感人群。


显微镜-薄血膜镜下图像,图片为原创,若引用,请标明出处

➤ 疟原虫会聚集在脑血管,对人体伤害严重

恶性疟之恶,还在于恶性疟原虫可能会在脑血管中聚集,使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脑型疟,重症疟疾之一),是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这种情况在其他种类疟疾患者中甚少见到。


显微镜-厚血膜镜下图像,图片为原创,若引用,请标明出处

温馨提醒

回国后如果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等疟疾典型症状,请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居史。

疟疾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将缩短病程并规避死亡。

若一旦诊断为疟疾,建议患者须谨遵照医嘱,全程、规范服用抗疟药,才能把健康损失降到最低。切勿因您长期在流行区就觉得对疟疾有所了解,进行自我诊断,自行服药,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

来源:福州疾控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