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4月25日,由四面山管委会牵头举办的四面山红军手迹 90 周年座谈会在四面山镇召开,邀请来自重庆史研究会、重庆博物馆等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及土城镇、大坡镇相关负责人,区级有关单位部门和镇街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以四面山红军手迹这一珍贵红色资源为重要载体,深化研究、加强协作,合力推动江津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现场 记者 陈婷摄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方忠,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授周勇等参加座谈会。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方忠发言 记者 陈婷摄


▲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授周勇发言 记者 陈婷摄

深化研究 赋能红色旅游发展

四面山红军手迹,即“土城战役红军手迹”,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份手迹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页、正文、附页,共有900多字(有5个字因缺损难以确认),讲述了7名红军战士在土城战役中负伤后,辗转来到江津四面山养伤,得到当地村民唐树田等人长达60多天不惧危险、精心照料、倾情相助,伤愈分别时,留下字据“待革命胜利,必来相报”的感人故事。


▲舞蹈《待到山花烂漫时》 记者 陈婷摄

“20年来,我们通过文物鉴定、文献考证、实地调查三种方式,现已完整证明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记录的史实都发生过,人物都存在过,既有史料、文物的支撑,又有口述资料的证明,证据链完整可靠。”周勇说,四面山红军手迹无疑是长征精神的实物见证,也是保存在重庆唯一的红军长征一级文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初心见证、力量所在、火种传播、作风传承,见证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的永恒誓言,字字千钧。四面山红军手迹更是历史之宝、文化之宝、旅游之宝。他建议,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制作纪录片,让“军民同心”的故事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典范;还可以深度挖掘历史价值,加强部门单位联动,赋能红色旅游发展,实现文物与发生地的双向赋能。


▲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日报原副总编姜春勇发言 记者 陈婷摄


▲重庆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员黄晓东发言 记者 陈婷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艾智科发言 记者 陈婷摄

在交流环节中,姜春勇、黄晓东、吴国红、艾智科、唐伯友、吴元兵等专家学者们还围绕四面山红军手迹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研究运用等内容,从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的多视角、多维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红色资源,服务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碰撞”。


▲四面山镇党委书记潘明祥发言 记者 陈婷摄

四面山镇党委书记潘明祥表示,将收集整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建议,并将其作为下一步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


▲合影留恋 记者 陈婷摄

三镇联动 发布红色旅游线路

江津四面山镇、习水土城镇与习水大坡镇作为渝黔毗邻地区红色资源富集区域,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积淀。在深入探讨红色资源研究的同时,区域协作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签订协议 记者 陈婷摄

当天,四面山镇、土城镇、大坡镇三镇共同签订了《同育红旅生态圈·共建区域融合发展先行区共享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三镇在红色资源领域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要素互通、信息共享。根据合作协议,三镇将在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协作机制、打造跨区域无障碍旅游格局、探寻景区联动运营新模式、共塑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深化红色文化研究交流、构建长效协作支撑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三地红色资源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协同发展。


当天,还发布了红色游线路,旨在借助三地红色资源赋能,吸引全国各地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红色游线路发布 记者 陈婷摄

全媒体记者:陈婷 实习记者:韩柯叶

视频记者:周邦宁 康东年 王 明

视频编辑:李欣意 夏婷婷

编辑:胡佳兴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