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而一些地方的美食都是千奇百怪的。而这千奇百怪的美食文化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有些美食明明难以下咽,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而这里就有一个美食口诀,那就是一个地方的菜越野,那么这个地方的人就越穷。下面,我就用三道地方特色美食,来揭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而这些历史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而这些地方美食背后,更多是因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山西
首先就是炒淇,如果你是一个山西人,这点想必你不会陌生吧,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土混在面里面炒,但这还算是好的。因为在古代有一种食物叫观音土,而人为什么要吃土呢?其实很简单,你想一下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吃土。而对于山西来说,常年的灾害和赋税诞生出了两批人,一批是移民比如走西口,就是要么去内蒙经商,那么去内蒙生活。而留下来的为了生活就先得保证自己不会饿死,那么怎么才能保证自己不会饿死呢?很简单,就是有吃的东西才能让自己不会饿死。
而当他们面食不够的时候,他们只能把面食和土混在一起充饥。除了可以增加份量,还有一种饱腹感,吃过这种东西的人都知道它特别硬,优点是能饱腹,缺点就是对人的身体伤害极大。尤其对一个人的肠胃伤害,这也是老一辈有胃病的原因,而那些留守在当地的人就是靠这种东西活了下来,因此很多人不理解,这么难吃的东西,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因为这都是祖辈的苦难史。只不过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野路子美食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永恒的经典。
炒淇
其次,就是四川的折耳根。而这也是当地的美食,然后味道就像鱼缸里的水一样充满腥气。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吃惯了这种东西,因为当一个地方发生灾害的时候,他们先要面对的就是粮食的短缺,然后他们就会出去挖野菜。比如我们小时候吃的洋槐花和芨芨菜疙瘩都是老一辈吃过的,甚至上上一辈还会做树皮炒面。因为他们在三年灾荒就是吃树皮度过来的,只不过环境好了他们不会再用难吃的杨树皮做,而是用槐树嫩皮,这都算打了折扣了。
而四川也是一样,他们的父辈用折耳根续命,他们小时候父母经常各个他们吃折耳根,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折耳根的味道了。而在气喘一些地方还是特别贫困的,折耳根仍然是他们的主菜。我一个同学去四川支教,一个学生的家长就用折耳根招待他,他勉强吃了几口然后吐了一路。或者我们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吃这个,不过我想当一个人饿的受不了时他应该不会考虑一个东西好不好吃,而是能不能吃的问题,不是吗?说它有营养都是骗人的,折耳菜再有营养也没有肉有营养吧。
折耳根
最后就是高粱面,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那里的人基本都吃这个东西。记得小时候爷爷说过,当时白面都给了工人,而农民只能吃高粱面,而且吃不饱。工人在当时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阶级。父亲那时候也讲到吃高粱面上厕所拉不出来。我一直觉得不信,于是后来有一回老一辈做了一顿高粱面,当时没有爱过还觉得挺好吃的。但当我吃第二顿是马上就觉得不好吃了,首先就是这种干硬的高粱面特别难以消化,再加上我当时是小孩胃本来就弱,于是就把胃给伤了。然后就是便秘拉不出来,然后我们的村医开了一点胃药和开塞露才好转了。
而我们县志也有过记载,清朝时期就有吃高粱面的记录。那么人们为什么吃高粱呢?因为高粱它产量高,一亩地小麦可能只养活一个人,但一亩地高粱却可以养活三个人。小时候见过高粱和玉米差不多,只不过玉米棒在中间苞谷里,而高粱则像絮一样长在头上,而且产量也特别多。只不过和现在的高粱面相比,那时候是百分百的纯高粱,现在则是大部分是白面的嘈杂品。既保留了和高粱的味道,也避免了高粱的弊端,其实作为一个旅游美食来说其实也是挺不错的。
高粱
其实最好的美食就是白面和肉,比如你为什么吃羊杂心里没数?是你喜欢吃羊杂吗?当然不是,而是你穷,毕竟谁有钱不喜欢吃羊肉,甚至连馍都懒得泡。当然也有反客为主的,本来是穷人吃的,但却发现味道真的不错,比如羊蝎子。传说羊肉泡馍就是赵匡胤逃难时饥寒交迫,于是一个卖羊肉的给了他一碗羊汤,于是他把携带的干粮泡在里面吃,在饥寒交迫的加持下他发现这就是美味啊。当然这也是一种传说,不过同一道美食,如果能知道它背后的历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味道。这便是美食与历史融合的魅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