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的战略思想如《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未脱离唯物辩证法。
所谓“以弱胜强”,本质上是通过动态调整力量对比实现的。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弱者可能在全局处于劣势,但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如“集中优势,各个击破”),在关键局部形成暂时强势,积小胜为大胜。
时间维度的转化:弱者通过持久战消耗敌人(如抗日战争),利用空间换时间,逐步改变力量对比。
非对称优势:弱者的“强”可能体现在政治动员能力(如“群众路线”)、组织纪律性(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或道义合法性上,这些是表面“弱”下的真实优势。
例子:红军在反“围剿”中,人数装备虽弱,但通过运动战、情报优势和群众支持,在特定战场形成局部优势。
1、“强与弱”是辩证的,而非静态标签。
强弱的相对性:强者的“弱”可能在于后勤脆弱(如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士气低落;弱者的“强”可能在于战术灵活性(如游击战“十六字诀”)或战略韧性。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实践论》强调,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并创造有利条件。
弱者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能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胜势。
不存在绝对的“以弱胜强”,只有通过规律实现强弱转化的“以强胜弱”。
个人或组织需通过《矛盾论》《实践论》的方法,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强势,同时在动态中创造新的优势。
《毛选》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一套分析框架(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固定答案。
2、从《毛选》中挖出的3条狠招。
很多人总抱怨自己没资源、没人脉、没背景,觉得翻身无望。
但翻开历史,你会发现真正的牛人,往往起点比你更低。
教员当年只是个师范生,红军起家时只有几条破枪,华为最早是家小作坊。
他们赢的根本不是“硬碰硬”,而是把弱者的游戏玩到极致。
下面就用《毛选》的思维,拆解普通人翻身的核心逻辑。
第一,别补短板,把长板捅破天。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哪里不行补哪里。
数学差就狂刷题,口才差就硬着头皮演讲,结果越补越焦虑。
但《矛盾论》早就说透了:胜负手永远在你的核心优势上。
红军的装备差,但执行力碾压国军,那就玩运动战,绝不正面硬刚。
华为早期技术不如思科,但服务成本低,就死磕非洲、中东这些“边缘市场”。
你如果擅长写作但社恐,就别逼自己搞销售,去自媒体放大写作能力。
普通人的致命误区:总想成为“六边形战士”,最后成了“全方位平庸”。
策略:找到你身上那一点“能捅穿地板”的长板(比如数据分析、搞流量、搞定特定人群),然后All in。
短板?
只要不致命就外包、合作或直接无视。
第二,打游击战,别打阵地战。
普通人最爱犯的错:用你的业余,挑战别人的专业。
和富二代拼烧钱?
和学霸拼刷题?
和网红拼颜值?
这都是自杀式冲锋。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早就总结过:弱者唯一的活路,就是换战场。
拼不过大公司?就去他们看不上的细分领域(比如教老年人用手机、给宠物做鲜粮)。
拼不过高学历?就做需要“接地气”的行业(比如本地探店、二手车评估)。
拼不过资本?就玩流量杠杆(用社交媒体放大个人IP)。
新东方被锤爆后,如果继续硬刚教培,早凉透了。
但转型直播带货,用老师们的口才降维打击,反而翻身。
你如果没资金开店,就别幻想“爆款奶茶”,先去摆摊测试最小模型,跑通再扩张。
核心心法:在对手的盲区里,把你的优势打成绝对垄断。
第三,时间是你的核武器。
普通人最缺资源,但最不缺的是什么?
时间。
《论持久战》的底层逻辑就是:把对手拖进你的节奏,用时间换空间。
拼不过短期爆发?就比谁活得久。
巴菲特90%的财富是50岁后赚的,很多博主前两年默默无闻,坚持日更三年后突然爆发。
拼不过天赋?就比迭代速度。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但没人告诉你他当年泡BBS发帖到凌晨两点。你如果每天写500字,一年后就能碾压99%的普通人。
关键动作:
选对赛道:必须是能复利积累的(比如写作、编程、私域流量)
锁定最小闭环:先跑通一个能赚钱的小模型(比如接单、带货、咨询)
每天推进1%:不求快,但绝对不停。
最后总结下吧,普通人的翻身公式是什么?
1. 找到你的“不对称优势”(别人懒得做、不会做、做不到的事)
2. 在边缘市场发起游击战(避开主流竞争,打差异化)
3. 用时间复利碾压对手(三年专注一件事,你就是专家)。
别信什么“逆天改命”的鸡汤,真正的翻身,是用对策略,把烂牌打成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