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4月1日,一幕令人痛心的悲剧上演。

沈阳市浑南区一小区里,16岁的少年忽然从高楼坠下,抢救无效死亡。

他叫于行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于行健并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他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令人惊叹。

从小,于行健就展现出了极为高超的数学天赋,5岁起自学编程,13岁作为信息学奥赛选手;

获得辽宁省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更是一路繁花,拿下诸多奥赛成就。



据教练说,信息学奥赛领域堪称“最卷赛道”,前10名之间的差距被极致压缩,有可能一次失误就会断送前程。

在3月22日,于行健的奥赛生涯出现转折,他考试失利,排名跌落至第十。

对于如此年轻的一个孩子来说,小小的一次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可这场失利却成为了新星坠落的导火索。

他最终承受不住压力,从高楼一跃而下。濒死之际,这个孩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喊着:“妈妈,我疼,救我。”



这样的哀求,足以成为任何一对父母心中永远的疮疤。

然而其父母发布的悼念文章中,我们却隐约看到了于行健生前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爸爸说,于行健小的时候就像灵童一样,在父母的引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进入青春期后,心中的魔丸渐渐出现,他开始看不起这个世界,与爸爸为敌,对妈妈态度恶劣。

最令人心惊的是:这个爸爸竟然知道,在追逐名次的几年间,孩子早已不再快乐。



他不喜欢学习,不喜欢所有爸爸妈妈为他安排的事,之所以做这一切都是因为深爱父母,不愿意让父母失望。

于行健多次暗示父母,自己的生活非常煎熬,他想要属于自己的世界。

从前的他或许认为,父母并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可如今看来,他们哪里是不知道,只是装聋作哑,强行将自己的愿望加诸在孩子身上。



自我确认的影响

在电视剧《少年派》中,女主角林妙妙的父母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妈妈王胜男说:“妙妙生下来的时候,我问护士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长得全乎吗?知道是一个健康的丫头,我就喜极而泣。”

“最初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个健康的普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起,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大。”



“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都只要求孩子平安健康就好。

可现在回看你的教育之路,是否也像王胜男夫妻一样,越来越贪心不足了呢?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存在体验,它包括个体对于自我的不断探索、认知、发掘的过程。

而自我确认则指的是个体逐渐对自我产生一定理解后,去向外部环境寻找验证自己想法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如果外部环境提供的证据与目前个体所认为的自我概念并不一致,长期以往,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则有可能被扭转。



我曾见过两个教师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高中学生英语考试考了85分(满分150,及格线90),班主任拿着他的卷子说:

“我以为你至少能考100以上,没想到这么让人失望。”

而英语老师拿到卷子却非常开心,对他说:“这两道题是理解错误,不是知识上有缺漏,所以你是可以及格的水平,下次就一定能及格了!”

这样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长期对孩子产生影响后,孩子的心理状态又会向哪个方向偏移呢?



转移和外溢

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而表现得叛逆、不懂事,是很正常的事。

同时,他们也经常会因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惴惴不安、紧张焦虑很久。

如果没有得到大人们的鼓励和安慰,那么就有可能发展出一定的心理问题。

在于行健的父亲所写的悼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借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设定,武断地将孩子对于家长的不满解释为“魔丸的萌动”。

不是家长的压抑,不是学习的重担,而是孩子自己的叛逆。

或许这位父亲直到现在仍然在为自己开脱,为自己实际上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而寻找解脱的理由。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父母长期处于高压或者焦虑状态时,认知和心理资源逐渐损耗,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躁、愤怒等等消极情绪。

他们会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转移”来将自己焦虑的目标和消极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

多数宣泄方式都是极其不理智的指责、攻击、惩罚、谩骂等等。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外溢”假说,父母一方的教养方式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可能会溢出到另一方的教养方式中。

也就是说,婚姻质量较好,教育方式宽松的父母都会给予子女温暖和包容的反馈;

而婚姻质量较差,压力大的父母则会更多给予子女消极反馈。

当你在斥责孩子不懂事时,是否在同时也应回看自身行为,反思自己有没有将压力和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呢?



如果想要成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那不妨试试这两种方法:

把要求替换为喜欢,回应替换为交流。

不要再命令式对孩子进行要求:

我希望你/你需要/为了父母/不这样以后你怎么办等等。

也不要在内心为孩子划定目标,坚决分清楚自己喜欢的和孩子喜欢的,让孩子去追求ta喜欢的东西。



当你的孩子前来征求你的同意,想放松一天、出去玩、吃大餐等等,也不要回应式面对,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交流。

问清楚孩子的目的,有没有准备计划和替代方案等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最好的礼物,他们应该被包裹在爱意中长大,而不是年纪轻轻就陷入绝望痛苦之中。

愿各位家长反思、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