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覆汉》
作者:榴弹怕水
状态:已完结
字数:323万字左右
小说标签:架空历史、权谋、三国同人、群像
乱世前夜的谋与守:一个穿越者的生存布局
东汉熹平三年(174 年)的幽州,寒风卷着鲜卑人的马蹄声掠过卢龙塞。十七岁的公孙珣站在城楼上,望着塞外营帐中跳动的火光,手中的长槊握得发白。
他记得母亲说过,这是黄巾起义爆发前的第十个年头,大汉朝的裂痕已如塞北的冰河,表面平静下暗潮涌动。
作为穿越者的儿子,公孙珣比旁人多了一份来自千年后的 “预知”—— 母亲曾从现代穿越而来,早已将三国乱世的脉络,像讲睡前故事般说与他听。
边郡初啼:从文书小吏到夜袭主将
公孙珣的母亲,那个被称为 “公孙大娘” 的奇女子,早年从现代地铁穿越而来,凭借对商业的敏锐和对历史的熟悉,在辽西公孙氏中站稳脚跟,更将儿子培养成通晓经史又善骑射的全才。
当鲜卑人陈兵塞下,阻断他前往洛阳求学的路时,这个年轻人做出了惊人之举 —— 假传军令,率三十骑夜袭敌营。
这场看似莽撞的冒险,实则暗藏母亲灌输的 “乱世生存法则”:乱世重战功,更重人心。他故意与韩当并肩冲锋,不是为了虚名,而是要将这位未来的 “江表虎臣” 纳入羽翼。
当敌营火起,鲜卑人溃不成军时,公孙珣明白,母亲说的 “以人为本”,从来不是空谈 —— 那些在寒夜里跟着他冲锋的骑卒,日后都会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根基。
洛阳迷局:经学名士与暗流涌动
带着塞北的硝烟,公孙珣来到洛阳南郊的缑氏山。这里是名儒卢植讲学之地,却也是今文古文之争的暗战前线。
母亲曾说,这场看似学术的纷争,实则是士人集团与皇权博弈的缩影。当卢植与光禄勋刘宽两位大儒因学派分歧对垒时,公孙珣敏锐地发现,这是攀附权贵的最佳时机。
他一边在刘宽门下习得官场纵横之术,一边在缑氏山下修建义舍,效仿 “八厨” 散财纳士。路过的寒门子弟、失意游侠,甚至通缉要犯,都能在此获得一碗热饭、一张床铺。
表面是行善积德,实则是母亲教导的 “广结善缘”—— 乱世之中,谁又能说清,今日的一碗饭,会不会换来明日的一条命?
金手指与平常心:穿越者的双重面孔
公孙珣的金手指,不仅是母亲提前剧透的历史走向,更是对 “大势” 的清醒认知。他知道韩当未来会成为东吴名将,却不强行招揽,而是以救命之恩、知遇之情慢慢收服。
公孙珣明白太平道将成燎原之火,却不急于揭露,而是在路过钜鹿时,特意观察教众动向。
母亲曾说:“历史像一条河,我们可以改河道,但不能逆水流。” 公孙珣深以为然,所以在洛阳城夜夜苦读《公羊传》时,腰间始终别着那把从卢龙塞带回的战刀。
当七月的蝗灾漫过洛阳郊外,当太平道的 “方” 字旗开始在冀州飘扬,公孙珣站在义舍门前,看着往来的行人 —— 有惶惶然的灾民,有侃侃而谈的名士,也有腰佩刀剑的游侠。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尚未到来,但每一次伸手拉住的寒门士子,每一次在酒桌上与豪族的虚与委蛇,都是在为那个注定到来的乱世,织一张细密的网。
总结:
小说《覆汉》以双重穿越为起点,在东汉末年的宏大背景下,展开一场 “预知者” 的生存谋略。主角借母亲的历史知识提前布局,从边郡小吏到洛阳士子,每一步都暗藏对乱世的筹谋。没有开挂爽文,只有脚踏实地的人心拉拢与局势预判,在历史洪流中勾勒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穿越者形象。强烈推荐!
如果感觉推荐的小说还可以的话,还请点赞、收藏、关注、转发支持一下。
我是阿晖推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