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好去处

文/石清华

拿到《两河中学中考手册》,带队老师中,即将退休的丁老师赫然在列。老丁有点难为情,觉得不合适。都是些年轻人,但与他们在一起,火热的激情会传播,似乎也年轻了许多,也就欣欣然了。只是碰到熟人,羞于启齿。

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坚守讲台、冲锋陷阵,可能混得不怎么好吧。好在老丁能屈能伸,又严肃活泼。课堂上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容不得学生心生杂念、游戏时间。课堂外喜欢与学生厮混在一起,谈谈讲讲、说说笑笑。常常把学生的爸爸称作儿子或女婿,妈妈称作女儿或儿媳妇。学生则围住问这问那、“爷爷”“爷爷”地叫个不停。老丁则有问必答、乐呵呵地应着:“喂、喂,孙伢儿真乖。”

按学校无文件的常规,老师在退休前几年一般都不再任主课老师。但每到安排课程时,领导总是拿出一沓调查表,笑脸相对:“丁老师,学生都说很喜欢您的语文课,还是请帮忙带毕业班吧。”

反正是上课,任毕业班的课虽然压力大一些,但也还承受得起。要是有一天不上课了,可能还有些不习惯,所以就一次又一次地答应了。

也许如此,丁老师很听话地跟学生到了考点,紧张地复习备考之间,总挤出点时间与娃娃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一旦分发完身份证、准考证之后,学生进考室,自己立马躲到一边,生怕熟人见到。

站在考点门外的水杉树下,三面瞭望,竟有意外收获。考点门外的公路对面,清风扒开绿叶,露出民乐书屋的红色大字。老丁喜出望外:那可是个好去处。正准备过公路,有同事高叫着:“老丁,打牌去,四差一。”

回望同事,指指树旁的书屋,笑笑:“三人也能打呀。不好意思,想到那里去看看。”

同事们知道丁老师有点书呆子气,也就不再邀请。

老丁来到门前,约八十厘米宽的两扇漆黑大门敞开,里面宽约十米,深约五米,靠墙的是一长排五格高的本色木纹书柜,里面的各类书籍有序摆放。大门两边都是透明玻璃墙,进门右边是服务台,台前写有“图书捐献处”。红色塑料框中装了一些不同版本、不同门类、不同成色的书刊。一位着浅蓝色连衣裙的靓丽服务员,和蔼可亲地迎送出入的顾客。左边墙上挂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中间放着两排八张小圆桌,每张桌上有一阔叶绿色植物长在深蓝的花瓶中,桌的周边有小座椅、小沙发。书店里顾客虽然不少,但整洁、安静、庄严。老丁里里外外转了几圈,知道了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看书,且不收费。还发现了一个秘密:玻璃墙右上方边竖写一行蓝色大字:公益书店。

弄清了门道,老丁如获至宝,轻手轻脚地找到座位,拿来《增广贤文》《人间词话》《柏拉图》,仿效他人模样,低着头,不声不响地看。只是翻动书页的声音显得很大,再细一点,时不时有沙沙的写字声传来。偷眼扫视一下,有些读者把自己喜欢的记在活页纸上或笔记本上,也有些写在手机上或直接拍照。全场三十人左右,男女老少全有。但大部分是青年人,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喜欢读书。

到底是读书铸成了这恬静美好的环境,还是这恬静美好的环境造就了读书者,不甚了了。无论哪一点,都如火热的阳光,穿云破雾,让人们看到了光明。老丁读着书,却想着这些勾当,可见老丁不是块读书的料,扎根偏远的农村教一辈子书也就理所当然啦。

书白看不收钱,没看完的书,若还想看,交了押金可带回去看,这简直是免费的午餐。三小时转眼即逝,向同事们得意地挥一挥借出的书,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那是个好去处。

(2018年6月20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