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个人努力真的抵不过原生家庭吗?抵不过。

在B站看过一部纪录片叫《零零后》,非常生动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国度下,但早已形同陌路。



这部纪录片不该叫《零零后》,应该叫《生于北京中产阶级家庭的零零后》,导演跟踪记录了北京某私立幼儿园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年仅5岁的池亦洋同学年少调皮好动,成绩从小垫底,家长老师都很担心他的未来发展。看到他小时候的成绩单,我下意识地认为,他大概会去电子厂工作,或者去学厨师。但到了初中,在家长老师的教导下,池亦洋的命运出现的转折。就是他爸把他送到了美国读书。



虽然到了美国后依然成绩不佳,但池亦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橄榄球。“既然那么好动,就让他打橄榄球吧” 池亦洋的父亲如是说。纪录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女孩柔柔从小数学成绩不好,父母很担心她的未来。



我想了一下家乡那些数理化不佳,偏科严重的同学,多数会考上一个大专,然后消失在人海。然而到了初中,柔柔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恩,就是爸妈把她送到了美国。“我们发现了女儿的艺术天分”然后到了美国,摆脱了应试教育,找到了学习信心,五门功课都是A这部纪录片充斥着一种魔幻主义励志的气氛,至少那两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觉得是小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片美好的未来,让我看得目瞪口呆。



在b站看到一组数据,在英国,参与英国高考的学生大概80万人,G5(剑桥,牛津,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每年的录取人数是3万,在英国参与“高考”,考上G5的概率约4%。

在中国,最近两年参与高考的人数分别是1071万和1078万,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加起来每年路7200余人,在中国参加高考,考上清北的概率是0.067%也就是说,在中国高考考上清北的难度,是在英国高考高尚G5的60多倍。

更扎心的是,清北没有G5好。了解这些数据后,再听到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的案例,都由衷感到不适。记录片之外的00后,处境是这样的,中考的时候约50%的人没考上高中,这批人的谋生手段可能是富士康之类的电子厂,高考的时候大部分进不了211和985,然后找个民营企业和编制内工作,月薪徘徊在5000上下,学习最出众的那批人涌入了一二线城市,干着996的工作,顶着“做题家”的名号,能肝到30岁攒下100万已经是人中龙凤,可北上深最便宜的房子,这100万还是支付不起首付。

教育本来应该是改变命运、让社会阶层流动起来的梯子,可在现实里,好像反而成了让阶层更固定的催化剂。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想通过高考改变阶层,越来越难了。他们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也没有什么人脉关系,从一开始就落后别人一大截。就算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高考考了不错的成绩,上了大学也会发现,和那些家里有钱的同学比起来,自己在眼界、能力、机会这些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个人努力VS原生家庭,优劣应该有个判断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