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章怀太子李贤的墓,作为乾陵周边的陪葬墓,从唐末就屡遭盗墓者光顾。
但在70年代初期的抢救性发掘中,仍有关键文物墓志铭幸存。
李贤的墓志铭,揭开了一段宫廷秘史。
墓志铭中的典故
墓志铭石碑上一千余字,记述了章怀太子李贤的一生。
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
“岂谓祸构江充,衅生伊戾?愍怀贻谤,竟不自明?申生遇谗,宁期取雪?”
这一段话中,用了三个典故,涉及三位太子。
戾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时期那场著名的“巫蛊之祸”中,被江充等人构陷,说他用巫蛊诅咒汉武帝,大逆不道。
太子无法自明,恐惧不已,起兵杀了江充等人。
汉武帝误信谗言,以为太子谋反,遂调兵镇压。
结果太子兵败无援,仓惶出逃,最终与生母卫子夫先后自尽。
西晋太子司马遹,少年聪颖,才识过人。
晋惠帝的皇后并非太子生母,因此惧怕太子继位后自己失势。
她联合贾谧等人密谋,在宫中散布太子图谋不轨的流言。
最终,司马遹被囚禁在许昌宫中,皇后矫诏,派人将其残忍杀害。
申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晋献公的新夫人骊姬为扶自己儿子上位,多次设计陷害申生,诬陷其谋反。
献公昏惑,太子罹殃,最终上吊自杀。
墓志铭中提到的这三位太子,皆是死于谗言陷害的。
为什么要写这三个含冤自尽的太子呢?
自然是因为章怀太子李贤同他们一样,也有蒙冤受害的遭遇。
母子相斗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兄长李弘去世之后,李贤被立为太子。
他广召文士,为《后汉书》撰写注解,得到了后世很高的评价,也深得高宗喜爱。
高宗多病,李贤几次代行监国之责,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赢得了朝中上下的赞誉与支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寄以厚望的太子,却在风头正盛之际,突然被贬为庶人。
而在背后操纵这场命运转折的,竟然正是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
仪凤三年,武后临朝。
在皇位与权势面前,亲生儿子也一样是竞争对手,是要除掉的“绊脚石”。
当时,宫中流言四起,传言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
还有那位颇受宠信的方士明崇俨,也在这时向高宗进言“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相王相最贵”。
大概意思是说:太子难堪重任,英王李显倒是很像太宗皇帝;相王面相最尊贵……
李贤听说了这些话,大为震怒,认为明崇俨背后必定有人指使。
李贤心想:敢指使术士编排太子的,除了母亲还能有谁呢?
而至仪凤四年,明崇俨遇刺身亡,武后也与有同样的想法:
凶手不是太子,还能是谁呢?
武则天便给李贤送了两本书——《少阳政范》和《孝子传》。
一本教他做太子,一本教他当儿子,背后意味不言而喻。
之后,武则天又写信指责李贤的失德行为。
这么一来二去的,武后和李贤这对母子间的矛盾就被摆上了台面——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被扣上了“谋逆”的帽子
就在武则天处心积虑想要扳倒李贤的时候,李贤的一个把柄就送上门来。
据传李贤好声色,豢养男宠,引起非议。
武则天紧紧抓住这个把柄,上奏高宗。
此事涉及太子,由宰相亲自来调查。
可要知道,当时朝中八位宰相中,有一半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亲信。
李贤的男宠赵道生受了大刑,很快就承认自己就是刺杀明崇俨的凶手。
原本影响不大的风话案件,一下子就变成了谋杀案。
武则天抓住机会,派人搜查太子府,在东宫的马坊中搜出数百具甲胃。
按照唐朝律法,甲胃这类军用装备,要交由武库署管理,不得私留。
可规定是规定,实际操作时难免有些疏漏。
太子东宫是有军队的,部分甲胄使用后没能及时归还,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可在武则天的推动下,这些甲胄就成了太子图谋不轨、企图谋反的凭证。
于是,一道圣旨,李贤就被贬为庶人幽禁长安,后又流放巴州。
四年后,高宗病逝,武则天开始把持朝政。
她派出酷吏丘神勣前往巴州,表面任务是搜查太子住处,实际却是逼令李贤自尽。
年仅31岁的章怀太子李贤,就这样死于宫廷权斗。
参考资料
[1]高文文.章怀太子李贤死因质疑与揣测[J].唐史论丛,2016,(02):161-171.
[2]梁子,张鑫,程云霞.唐章怀太子李贤真相[J].乾陵文化研究,2015,(00):1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