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喂,是张师傅吗……”凌晨5点,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向阳桥社区助餐点志愿者张西华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80多岁的陈爷爷不慎摔倒,张西华拿起外套就向老人家奔去。
陈爷爷一家是辖区内重点关注对象之一,老人腿脚不便,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父女俩的生活亟须社区帮扶。作为社区助餐点的一名志愿者,张西华每天都会准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上热腾腾的饭菜,风雨无阻。“他们在慌乱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翻出社区通讯录,拨通我们的电话。”在张西华看来,社区助餐点送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份安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提振消费重点工程。据民政部统计,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支持各地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老年助餐点数量达7.5万家。
0.7公里服务圈解决老人吃饭难题
“我们小区位置较偏,外出饮食非常不便。”上海虹桥机场新村位于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紧邻机场,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小区,辖区内老年居民用餐难一直以来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欣礼的心病。2024年,在长宁区构建“15分钟社区为老助餐服务圈”的政策背景下,虹桥机场新村新增了社区长者餐桌,为社区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2023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各地开始围绕老年人就餐的实际困难,结合自身财力和实际情况,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在天津市河西区,“0.7公里服务半径”成为硬指标。通过整合区属资产和公建配套,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筑起精准服务网。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冯磊介绍,河西区充分考虑70岁以上老年人最适宜步行时长和距离,划定0.7公里服务半径,逐步在全区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个、服务站45个,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构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15分钟服务圈”,“助餐点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社区,明厨亮灶现做现吃,日均供餐量突破万份”。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实事。”长宁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长宁区是上海市深度老龄化特点突出的中心城区,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健全社区为老助餐政策支撑,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加盟“长者餐桌”,对符合条件的加盟企业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
目前,长宁区建有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21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21家,助餐点88家,鼓励社会餐饮企业设置“长者餐桌”12家,推动19家养老服务机构开放助餐服务,进一步丰富为老助餐机构层次,服务范围逐步向“全覆盖”靠拢。
外省市户籍老人在居住地可享同等优惠
“持敬老卡享8.8折优惠”“老年卡优惠1元”……近年来,长宁区不断健全“梯度补贴”模式,对长宁户籍60周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每人每天4元补贴;对长宁户籍的60周岁以上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提供每人每天两元补贴;对长宁户籍65周岁以上的其他老人,给予每人每天1元补贴。
长宁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长宁区累计审批为老助餐补贴申请超33500人次,审批通过22397人次,同步实现助餐补贴月结支付优惠在街镇全覆盖。目前,长宁区助餐服务场所日均供餐客数约9722客,供餐能力达12550客。
为方便老年人选择,长宁区社区长者食堂均提供两种优惠套餐,并为低保、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8元至12元的特惠套餐,上海本市户籍和常住本市的外省市户籍老年人享受同等优惠待遇。
2024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人户分离老人可按居住地标准享受用餐和送餐费用补贴。在松江区,已有约11540位上海市非松江户籍老人申请助餐。
松江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李庆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过去,和大多数区县一样,松江区也是以街镇为单位,对在社区长者食堂用餐的老年人给予优惠和补贴,由于各街镇财力不同,优惠和补贴额度也不一样。松江区创新开发上线了统一区级老年助餐服务结算系统,系统整合助餐用户、机构和订单数据,实现智慧结算、全区通刷。用餐消费时,老年人只需刷银联卡,相关数据就能传至助餐补贴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所有助餐点“一卡通吃、一卡通算”。
李庆峰介绍,截至目前,松江区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201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28家,实现了17个街镇全覆盖,老年助餐点173个,助餐服务供给能力达到全区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9%。
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李庆峰说,松江有的镇区域面积较大、居住分散,对这部分老年人而言送餐的需求量更大。2023年年底,松江区与“饿了么”平台合作,打通“线上点餐、线下配送”双服务。通过“饿了么”平台向绑定的老年人就餐补贴对象每日发放“惠老助餐红包”,让科技赋能传统助餐。
据了解,目前多地老年助餐服务已形成社区食堂、长者食堂、共享食堂等多种形式,通过提供堂食、送餐上门、邻里互助点等服务方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就餐需求,解决了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为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上海市松江区通过部门联动,建立老年助餐场所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巡查和食品安全培训、指导,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上海市长宁区推行“市级质量监测+区级星级评定”的“双优食堂”评定;天津市河西区对长期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市场载体予以退出,截至目前,共完成对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的退出、更新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