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驾一体”仍然是这次车展上不少供应商的主打产品。简国栋也认为,座舱和智驾像两个阵营,虽然起点不同,但是终有一天会汇合。


作者 | 李雨晨

当一辆长城汽车识别出驾驶员疲劳状态时,当一位红旗车主通过手势控制调节车内氛围灯时,这些智能化体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家中国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

东软曾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安卓系统的信息娱乐系统的量产项目——车机产品C³,当时这在行业里被视为冒险。但正是这种尝试,让东软的C⁴平台在2016年率先实现四屏联动,并为后来的多域融合和舱内交互打下基础。再到2022年,面向未来研发C⁵整车人机交互平台,加速软件融合汽车进一步落地。2023年,率先实现8295座舱首家量产并连续两款车型落地。

4月23日,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东软集团发布了三大产品——东软A³舱行泊产品平台、东软汽车行业NeuMind赋能体、东软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6.0。

如何解读这三款产品背后的逻辑和前景,雷峰网《新智驾》与东软集团CEO荣新节、东软智行CEO简国栋等高层进行了交流。

1

三大产品背后的逻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在2023世界智能驾驶峰会上指出,“舱驾融合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功能安全与用户体验的再平衡。”

在这次车展上,东软推出了A³舱行泊产品平台。通过单一芯片集成座舱、仪表、行车、泊车全功能,降低硬件成本,实现一芯多能、全域覆盖。同时,支持多域功能独立部署,提升软件迭代效率,使驾舱联动更加灵活。

此外,这个平台可搭载集成高速辅助驾驶、记忆泊车等主流行泊功能,并预留升级空间,赋能车型持续进化。除此之外,全面搭载自研完备的AI工具链,可快速迭代长尾问题。

简国栋表示,“A³的第一个A是ADAS,第二个是AI,第三个是 all in one,基于One Chip方案,在一个芯片里集成全域功能和AI技术,使我们的舱驾融合方案具备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性价比,目前是以15万左右的车为目标进行产品开发。”

目前,舱驾融合已经成为趋势。简国栋坦言,“座舱和智驾像两个阵营,虽然起点不同,但是终有一天会汇合。有的企业类似于ios,从芯片、算法等全栈研发。我们则是像安卓更加开放,可以根据不同车企和车型的需求,针对不同的芯片给到对应的开发方案。”

简国栋透露,“座舱的定制化项目非常多,行车和泊车未来一定是标准化且最容易标准化的产品。东软是第一家纯做舱行泊方案的企业,也是第一家拿到定点的企业,更高端的方案大约在2026年5月量产。”

东软的另一个发布是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6.0。

随着汽车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加速演进,用户对未来出行的期待也从单一功能转向全景体验。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迭代至6.0版本,在One Map(全球导航产品族群)+ One Sight(AR For Car)+ One Store(全球车载生态)三大产品体系基础上,新增One Pay(车载支付中心)和One Mate(AI交互中心),实现“导航+支付+交互”全链路升级,打造覆盖全球的全新智能出行场景。

One Pay集成充电、停车、加油、收费站等行车场景,支持全球主流支付方式。针对软件服务续费、个性化服务订阅、全场景缴费等。

荣新节表示,“One Pay既是一种出行体验的革新,更是一种生态的构造。我们以帮助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好的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我们和日本、俄罗斯、欧洲的地图厂商都有合作。”

One Mate以AI能力为基础,构建跨应用生态智能体。集成复杂语义理解、场景级任务执行、多模态交互、情感声音克隆等技术,融合多种大模型的推理和理解能力,对复杂任务进行智能规划和执行,实现智能交互、愉悦驾乘。

对于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还是要开放合作,简国栋表示,“OneCoreGo6.0的核心逻辑就是一个大生态,技术不一定是我们原创,但对技术的理解一定要是最深刻的。把工具发挥到极致,让这些技术在我们应用场景下发挥最佳的优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东软的第三个发布是东软NeuMind赋能体。

汽车正被注入更多“感知、分析、判断”的智能特性。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赋能汽车”,智能汽车软件复杂度大幅提升,车企需要围绕各类应用场景实现AI功能的快速落地。东软推出了汽车行业NeuMind赋能体,可集成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智能车身、车联网等关键模块,具备毫秒级实时响应。

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的AI中间件和开发工具链,能够实现智能应用、感知决策算法的快速迭代与OTA无缝升级。其本质类似于AI大脑,贯通感知、决策与进化链路,将AI转化为可量产的标准化能力,为车企提供全栈式智能化解决方案。

荣新节介绍,2025年,东软构建了“融智”解决方案智能化实施框架,并融合主流基础大模型的智能化能力,打造面向各类应用场景的行业赋能体。东软NeuMind赋能体的推出,也是东软集团进一步推动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海,从技术输出到风险共担

出海是东软一直以来坚定的方向。就在2025年1月,东软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CES展。

在新智驾的逛展过程中,曾有某家方案商销售坦言,“国外的终端用户和车企,对于最新座舱产品的感受和付费意愿是有些滞后的,性价比是他们优先考虑的要素。”

国内外不同频的市场需求,是否会影响东软在国外市场的开拓进度?

荣新节坦言,“国外与国内的车型迭代速度不同。中外车企对新技术的成本投入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外合作方看到舱行泊一体产品非常惊讶,只是他们没有真实体验过,并不是不需要。”

1991年东软成立,此后和日本软件大厂阿尔派合作,正式进入车载软件领域。2000年开始为全球知名车企提供软件开发服务。如今的形势则是,东软将国内的技术方案进行输出,由国际车企针对方案进行改进。

荣新节透露,今年3月,东软在沈阳为某国际豪华汽车品牌建立了一个离岸开发中心,由东软来帮助其开发新一代系统,以扭转中国市场销量的下降趋势。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6万辆,同比增长19.3%,首次超越日本(421.7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俄罗斯、墨西哥、西欧、中东和东南亚是主要市场,比亚迪匈牙利工厂、长安泰国工厂、长城巴西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


中国车企和供应商的出海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据东软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东软在智能汽车互联领域,出海相关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出货量增长超50%,出海业务新增定点金额同比增长70%。

与此同时,车企出海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目前俄罗斯市场最大的挑战就是支付方式。但据荣新节透露,目前,东软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每个国家的法律和国情都不一样,出海问题需要经验积累,越出来的晚越没有机会。东软正力争通过全方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成为中国车企竞逐海外市场的技术支持和能力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