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江面的帆船宜昌港前,小船扬帆而过枯水期,宜昌江滩上的码头货栈枯水期,繁荣的宜昌码头船家吃饭峡江帆船木船上滩秭归新滩放滩秭归新滩上滩船准备接纤秭归新滩南岸纤夫秭归新滩南岸纤夫
秭归新滩南岸的滩头纤夫棚秭归新滩上滩纤夫在秭归新滩北岸拉纤峡江帆船峡江搁浅的轮船巫峡口,右侧是巴东官渡口龙王庙巴东官渡口龙王庙巫山文峰山与峡江漩流瞿塘峡江段夔门
瞿塘峡上段瞿塘峡石板岬栈道瞿塘峡石板岬栈道中的行人白帝城、南门沱、滟滪堆白帝城、夔门、滟滪堆夕照白帝城
奉节,正在盐井挑卤水的民工船工远望万县杨家街口码头万县杨家街口码头万县陈家坝江边小憩的纤夫,对岸是万县城区万县陈家坝江边纤夫拉纤万县万安路十字街口万县苎溪万州拱桥万县苎溪边洗衣女与万安桥川江码头菜市同心金兰会游行,敲锣打鼓舞龙相庆川江古镇江边川江古镇江边川江边码头小镇江边石阶川江古镇渡口川江拉纤川江木船
川江渡船重庆江边打造木船长江中上游的外国牧师巫山城、文峰山江段峡江
香溪峡及新滩新滩江段
峡江宜昌莲沱天柱山以下、桥边上峰尖、三斗坪东部一带江段黄猫峡平善坝江段冲出三峡崇山峻岭的长江
宜昌西坝、葛洲坝

凯塞尔1946年拍摄的三峡照片。

宜昌江上帆船















凯塞尔这张摄影令人神往。江面两只百孔千疮的旧帆,在阳光下依然鼓帆飞驰。左边是泊船与装满人的渡船,右边江心有一叶急驰的顺流小舟。别忽略了照片右上那只峡江雄鹰,它正搏击长空!





秭归新滩,千年白浪。当峡江船工看到滔天而起的横江白浪,无不触目惊心!北宋诗人苏轼曾在《新滩》中惊叹:“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上新滩,非常难。下新滩,难上难,飞流直下,转眼千米。是生是死,瞬间立判!清朝诗人张问陶曾有《下新滩》:“大船侧舵推官漕,小船直下龙门高。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


谁敢勇闯新滩?唯有三峡船夫!











新滩有三个险滩,按顺流位置分别称为上滩(头滩)、中滩(二滩)、下滩(三滩)。凯塞尔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上滩。照片中的头滩,江南岸小地名叫瓦岗,江北岸小地名叫黄岩。黄岩以上壁立的峡谷直上云天,占整个画面二分之一,显示出兵书宝剑峡下段陡峭的地形。峡江在此白浪横江,帆船在江南岸官漕中拉纤上滩,十分小心翼翼地上行。滩头下的几只木船正等待上滩。新滩有三个险滩,按顺流位置分别称为上滩(头滩)、中滩(二滩)、下滩(三滩)。凯塞尔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上滩。照片中的头滩,江南岸小地名叫瓦岗,江北岸小地名叫黄岩。黄岩以上壁立的峡谷直上云天,占整个画面二分之一,显示出兵书宝剑峡下段陡峭的地形。峡江在此白浪横江,帆船在江南岸官漕中拉纤上滩,十分小心翼翼地上行。滩头下的几只木船正等待上滩。





这张逆光照片,是峡江中最常见的景象。江心有扬帆逆流而上的木船,江边有身着长衫立于礁石上的舀鱼人。近处江岸上有碎小的鹅卵石和怪石嶙峋的石梁,远处是氤氲笼罩的山峦叠嶂。许多人都说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他的家乡,其实我也这样认为。









这张照片拍于巫山朽石子江边。照片以水面将画面一分为二,上部是奇峰独耸的文峰山,下部是峡江一个接一个的翻滚漩涡。凯塞尔这个拍照角度奇好:文峰山周围山山相连,很难单独取景文峰山。从朽石子江边拍文峰山,恰好凸显了挺拔的文峰山,有“一山飞峙大江边”的感觉!

文峰山,原名笔架山,因山形“尖耸如文笔,关一邑文风”而得名。此地传说清代有一位沈在清道长,仗一柄七星宝剑在此驱走了猛兽恶熊。当地百姓亦称此山为驱熊山。







上面两张夔门的照片,均在赤甲山下拍摄。左侧是粉壁墙,右侧是血刻夔门。右侧中间,蜿蜒的石板岬古栈道逐渐向上,直达夔门炮台。左侧,180米长的粉壁墙绝壁上,有南宋至近代题刻13幅作品。这些题刻,字字精品——巨字细镌,小字精工,楷、篆、行、隶,四体俱佳。









这张照片,凯塞尔站在奉节古城下游方向的谭家坡江边,把夔门、滟滪堆放在中间位置,特别突出了滟滪堆是夔门上端的江中巨石。


滟滪堆,又称滟滪石、燕窝石,是横亘在瞿塘峡上口的巨礁。此礁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40米,挺立江中。滔滔川江奔夔门而来,在滟滪堆上激起狂澜万卷,泡漩千重。根据江水涨落,滟滪堆露出的大小不一样。千百年来,三峡船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凶险,由此可知。





古代,人们常将盐水熬制出来的盐叫盐,把熬制前的盐水叫卤水。


照片中,七、八十名盐工在盐井里舀卤水,将卤水担到上面盐灶熬制盐。盐井用石头高高垒壁,以条石做成台级阶梯。艰苦谋生的盐工,每人扛着一条醒目的扁担,忙忙碌碌地上上下下,无人懈怠。盐井周围的盐灶热气腾腾,显得制盐繁忙。三峡盐工的艰辛劳作,由画面定格。















苎溪,发源于万县铁峰山南麓,从万县城区汇入长江,全长30.6公里。古代,因溪旁种植有大量苎蔴而得名苎溪。别看苎溪不算三峡大的支流,但《水经注》《方舆胜览》《蜀中广记》《四川通志》等史志地理典籍都有记载。



这张照片,凯塞尔拍摄于苎溪畔。溪边的洗衣女与岛崎役治在此拍摄的洗衣女十分相似。只是凯塞尔站得更高,视角转向苎溪下游,那里有一座现代桥梁——万安桥。
万安桥的诞生,与原四川军人杨森有关。杨森曾武装割据川东10多个县的地盘,司令部驻扎万县。为了方便万县交通,在他主持下,将原万县商埠督办署改为商埠局,自任总办,加强市政建设管理。民国15年(1926年),万县商埠局主持兴建万安桥。该桥是三孔混凝土公路大桥,长100米,宽约21米,高40米。万安桥民国15年3月动工,18年竣工,耗银42.25万元。


万安桥十分坚固,屹立在苎溪上70多年岿然不动。1980年的长江洪水漫过桥面,曾完全淹没了万安桥,但没有将它毁掉。为修建三峡大坝,2003年5月30日将其炸毁(第一次未炸垮,又进行了第二次爆破)。指挥爆破的专家说:“炸开后才发现,它的结构是钢筋、青砖、条石与混凝土相混合,刚柔兼济,异常牢固。”


凯塞尔这张照片表现的主题,既有传统苎溪洗衣女的柔情,也有现代万州建筑的风骨。真个是刚柔兼济,传世佳作。

























下面是一组航拍照片。



















凯塞尔航拍的这张宜昌江段照片,江中有两个邻近的小洲:大的称西坝洲,小的称葛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在此设计建设的水电站,坝址横穿了小葛洲,取名为葛洲坝水电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