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去村里游玩,在里面转一会儿就想走了。但现在可不一样,再去村里可以了解当地文化,体验特色项目,待上一天也不无聊!”市民赵思靓是一名旅游爱好者,她根据自身体验,说出了近些年石家庄乡村旅游发生的变化。
乡村沃野,承载乡愁文化,文旅融合,则让旅程更加丰富多彩。石家庄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让文旅经济“火起来”。
守护文化根脉
传承乡村历史
四周青山环抱,从高处俯瞰,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石头民居与自然景观一同构成了一幅风景秀美、特色鲜明的水墨画卷——这里便是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说法的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据《井陉县志》记载,于家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后裔居所。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充满特色石头,可称为中国民间约定用水、节水的典范的“用水碑”也是于家村的一大特色。“于家村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石灰岩地貌,凿井不易。因为缺水,村民对用水、节水高度重视,村民自发订立用水的规矩。”村里导游于翠田说,“为避免因汲水而造成秩序混乱,村民奉祖遗约将《柳池禁约》刻于碑上,这块碑也叫‘用水碑’。”
时至今日,村里吃水已不是问题,但节约用水的祖训在于家村一直传承下来,这也为当地旅游再添几分不同的魅力。
“一开始,我们是冲着石头村的名声来的。可是在逛村里石头民俗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了这块‘用水碑’,又听导游讲解了这块‘用水碑’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游客刘丽笑着说,“这趟真是不虚此行!”
“当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我们也将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深入挖掘并开发‘研学+文旅’新业态,传承乡村文化脉络,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于辉表示。
立足自身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每到春季,香椿就成为市民餐桌上最新鲜的食材。
站在鹿泉区谷家峪村村北的山上遥望,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前来尝鲜的市民正在采摘香椿嫩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我国自古就有吃春菜的传统。每到春天,谷家峪村的香椿就会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和健康生活的向往。
从石家庄市区来采摘的游客朱家玮说,“这里离市区很近,我每年都来采摘。这里的香椿味儿比较鲜,口感比较好,我一定要多采摘些给家里人尝尝。”
谷家峪村三面环山,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已有上千年种植香椿的历史。近年来,该村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香椿产业,走出了一条“香椿引流+旅游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了让这条乡村振兴新路径越走越宽,该村连续几年举办香椿节,邀请广大游客前来采摘香椿,了解香椿的历史渊源和种植技艺,引来更多“流量”。
再往村里走,两棵有200多年树龄的香椿树,吸引众多游客目光,旁边墙上一块牌子上还写着关于香椿树的传说。“除了采摘香椿,我们还了解到香椿和谷家峪村的历史,这让我们这趟旅程更加有趣。”朱家玮笑着说。
“香椿是我们村的一个符号,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谷家峪村。也是借着这股劲,我们扩大香椿种植面积,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让游客来采摘香椿,品尝香椿宴,带动村里老百姓增收。”谷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谷彦文说。
用活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春日时节,坐落于太行深处、滹沱北岸的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北庄村村口一座雕塑异常醒目,两只强壮有力古铜色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六个大字鲜红热烈。80多年前,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就从这里唱响。
“观红色旧址,品红色历史。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北庄,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历史。”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笑着说。
北庄村村史馆是旅客必到的“打卡地”。馆内一行行充满力量的文字,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引领人们穿越时空,追寻历史足迹。
“我们利用图片、文物、史料、雕塑、油画和现代化手段,以丰富的内容,鲜活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出了北庄村历代传承精神脉络,为大家提供更丰富、更精彩、更鲜活的红色资源和精神食粮。”讲解员王俊彦告诉记者。
“原来《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在这里唱响!以后我还要向其他同学介绍北庄村的故事。”12岁的张思潼很兴奋。爱读书,愿意了解红色文化的他,在北庄村村史馆学习到了新知识。
除了建成村史馆,北庄村重建“打麦场”从空间上还原《团结就是力量》歌剧首演地的场景,还建设“团结书屋”“团结大食堂”,让游客体味红色历史。
“发展红色旅游后,村子每年都能上个新台阶!北庄村300多人,2020年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告诉记者。
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李坤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