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开启的上海,传统与现代共生,240小时难览尽这座城的惊艳奇遇。
外籍游客骑行上海
当免签政策遇见海派基因,2025年的上海,正以日均超三万人次的入境旅客,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旅行目的地。对我来说,导览途中常常是一个重新认识上海的过程,即使是如我这般的原住民,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超级大都会仍时有新奇与发现。作为中国最早拥抱世界的城市,上海始终以包容姿态诠释着“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免签政策的加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得以方便成行,亲历魔都。
以罗密欧阳台为中心的梧桐区Citywalk路线,最是魔都凝固的时光与流动的烟火。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阳台因缘际会成为都会中的浪漫传说地,而邬达克出品的武康大楼也如巨轮劈开时空。周边老洋房不时可见“游客止步”的告示牌,西班牙式或法式建筑的几何线条,与梧桐叶的斑驳光影,形成视觉上的蒙太奇——当下的爱情神话与旧时代名流往事交织共生出城市传奇,总令人生出无限向往探究之意。烟火气是几乎每50米就有一家的独立咖啡馆给出的,街面上看风景的人们应该知道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老克勒或是新游客,一道构成了一幅上海独特的日常图景。
外籍游客观赏拍摄陆家嘴的夜色
而另一条外滩轴线,则是更磅礴的建筑展览与流动的城市风景。倘若想避开人潮,笔者会选择从北外滩“小巨蛋”起步,转道吴淞路桥,看向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这条路线尤其适合“魔都快闪”——当夕阳将外白渡桥的钢铁框架染成琥珀色,背后江对岸的LED巨幕恰好显示出东方明珠之上的实时天气,以三件套为领先高度的陆家嘴高楼群华丽丽地亮出新时代的霓虹,与浦西的古典穹顶形成壮丽对比,都市的前世今生俱在一时一地,感觉历史与今天的对话至此达到了高潮。尽管天气晴好的时候,桥上难免挤满了长枪短炮,还有无人机起落繁忙,但无碍现场的氛围,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彼时皆深深入戏。
豫园城隍庙总要去一趟——从明代园林到赛博灯会,让人一次看个够。豫园如今不仅仅作为江南园林的巅峰之作,游园惊梦几回,一年一度的春节灯会早已破圈出海……九曲桥绿波廊则关联着商贾云集,老城厢生意经的发祥地,当然是应有尽有。至于近年改造的BFC外滩金融中心,香云纱包裹的吴侬评弹与动次激越的DJ打碟一道在石库门弄堂里共振,令“外滩枫径”夜市更显鲜活。
韩国女孩汉服游豫园
又譬如西区的上生新所与东北的五角场,都是城市更新的叙事实验。哥伦比亚俱乐部碧波荡漾的泳池如今是穹廊餐厅的风情装饰,孙科别墅与茑屋书店并存,百年老建筑是当今世界的故事大会,没有任何交流障碍。
而五角场已成二次元的圣地,全球首家新海诚主题咖啡店不过是其间的沧海一粟——要知道作为一位最负盛名的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本来认为全球首店的第一站应该在本土市场。全球同好集结,来了上海,可以省下一张飞去秋叶原的机票。
外籍游客光顾二次元商店
不止Citywalk,看展看秀的丰富性,上海足可媲美伦敦纽约。沪上坐拥百余家公私立美术馆和数十家综合性博物馆,主流小众两相宜,齐开昼夜双重叙事模式。比方当青铜器展柜的射灯调至剧场模式,上海博物馆的夜场绝对堪称大都会的隐秘盛宴;又或在浦东美术馆璀璨的镜厅中,沉迷于两岸灯火相映同辉。
至于带他们看一场演出,更是理解上海文化的重要方式。根据他们的喜好,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演出。诸如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的标志性演出《海上生民乐》。对于外国观众而言,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国乐盛宴,已是“必打卡项目”。根据2024年的数据,暑假观众中每四名中就有一名国际旅客,甚至还有人为此规划中国行程。舞台的多媒体呈现,以“视觉化翻译”策略,帮助外国观众跨越语言障碍,理解音乐背后的哲学意涵,有外国友人称其为“最酷的东方文化课”。
外籍女游客人手一把中国工艺扇
笔者还曾经带一位美国青少年观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她竟因少年王希孟的热爱而感动落泪,恰说明文化溯源并不再以堆砌符号化元素为线索,而是通过情感叙事让观众深入理解内核,完成从“猎奇”到“共情”的转化。故此曾有剧评人说此剧是“东方的《天鹅湖》”,许多人表示“第一次意识到中国艺术如此深邃”。
在上海看演出的选项很多,包括且不限于探访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听一曲老上海演绎的《夜上海》;年轻的可带去听笑果工厂的双语开放麦讲述“Shanghainese humor”;甚至不用担心外国人看不懂滑稽戏的本地噱头,市井幽默本来就是最好的国际语言。
综上所述,其实都是笔者当导游以来既要又要的心得——既要外滩的百年风华,又要街巷褶皱中的城市肌理;既要浓赤飘香的缱绻旧梦,又要玻璃穹幕之上的未来之光……其实还有数不胜数的隐藏彩蛋来不及分享。听到过一个持过境免签的游客说:“240小时足够爱上一座城,但上海总在最后时刻抛出新的谜题。”这正是上海的终极魔力,深以为然。
作者:卜 翌
图片:杨建正
编辑:钱 卫
责任编辑:吴南瑶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