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是邮票市场风云起伏的十年,邮票志号改为“编年号”、天量印刷邮票、印刷质量下降、金箔小型张炒作收割、1997年市场牛熊转变、1998年国家邮政局成立,期间还出现了中银错片、玫瑰连体、贵州错片和六指警察这样的乱象,可以说这十年,是邮票发行及其市场改变最多的十年。



在前期一片欣欣向荣的牛市背景下,很多问题其实都被炒作时的烈火烹油所掩盖。1992至1994年是公认邮票发行量很大的时期,虽然经过多年消耗,但各级集邮经营企业的库房中还是积压了大量存货。

这些库存不但占据了各地库房,还占据了很多基层企业资金,个别部门为了完成收入,强迫或变相强迫集邮者购买搭载邮票,有的单位甚至直接低于面值抛售,严重损害了中国邮票的形象。



1996年9月,邮电部就正式公布了850号文《关于销毁部分普通邮票和纪特零枚邮票的通知》,强调销毁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集邮业务的管理,逐步解决纪特邮票在市场上低于面值的问题,维护国家邮政信誉,同时有效启动集邮市场。

鉴于以上原因,邮电部决定对库存纪特邮票进行部分销毁和盖销。其中1分、1分半、2分、3分、4分普通邮票全部销毁;其余面值普通邮票部分销毁;1994年以前发行的纪特零枚邮票,即不成套的单枚邮票全部销毁。



此外,还将印制局库存的1994-10《昭君出塞》邮票150万套、1994-18《长江三峡》邮票200万套盖销后,低价售卖给集邮者。

紧接着1997年,邮电部再次销毁不适用的普通邮票和纪特零枚邮票。按照邮政公布的数据,此次销毁的总数量为4970万枚,总金额1518万元。



就在这一年,《丁丑年》生肖邮票的第一张发行量为8281万枚,第二张发行量为9347万枚,总面值就有17096.2万元,两年的销毁总量还没有当年一套邮票的发行量多,实际作用也就可见一斑了,不过是隔靴搔痒。

2019年邮政公布了一部分邮票销毁数量记录,从1992年第一套到2001年最后一套均有不同程度的销毁,以下是汇总表。



销毁量看着不少,但和发行量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以前是部分邮票打折,如今发行量不到700万还套套打折,焉知不是供大于求产生的结果。

从管理层面看,邮票应该按照类似有价证券进行管理。但从经营层面来说,邮票又不等同于人民币,因为没有储备金或债务支撑起它的面值,唯一可以与其等价交换的,就只有允许使用邮票的信件业务和包裹业务了,可这两种业务又不是非使用邮票不可,这就是邮票作为邮政工具,最尴尬的一点。



经过这么多年的邮票还有剩余,已公布的资料又显示套套都在销毁,那如今新邮票的计划发行量又是根据什么制定出来的?如果全部按照需求印制且投入综合业务使用,那邮票还会像现在一样窗口买不到,二级市场却套套都打折吗?

注:邮票销毁数据选自《新中国邮票七十年》2019年4月第1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