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3日,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而言,是熠熠生辉的里程碑。这一天,新潮出版社郑重推出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这部凝聚着鲁迅心血与智慧的集子,收入了他精心创作的14篇小说。当读者翻开这部作品,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苍茫天地间,目睹一位孤勇的武士,骑着战马,手持盾牌与长矛,从遥远的天际一路冲杀而来。他嘶哑却激昂的呐喊声,在寂静中炸响,带着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在旧中国的黑暗天地间孤独且决绝地狂奔,似要将那禁锢民族灵魂的枷锁狠狠劈开。
《呐喊》宛如一部生动的时代纪录片,全景式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彼时,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封建礼教如同一座无形却沉重的大山,压得人民喘不过气;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如毒瘤般侵蚀着国家的肌体;人民的苦难,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鲁迅以如椽巨笔,将这一时期的种种乱象与人民的悲惨遭遇,鲜活且深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篇《狂人日记》,无疑是《呐喊》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以一种彻底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封建家庭制度与礼教的弊害。鲁迅巧妙地借“狂人”之口,发出了对“吃人的礼教”振聋发聩的控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文字,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文坛乃至整个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力度,撕开了封建礼教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直面其残酷、虚伪与吃人的本质。
在封建礼教统治数千年的中国,家族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而礼教则是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家族中的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便被视为不孝。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平等与尊重,亲情被扭曲为一种权力的附属品。礼教所宣扬的“三纲五常”,更是将人性的自由与尊严践踏得粉碎。妇女被要求“三从四德”,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男子则被束缚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条中,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正是这吃人礼教下的受害者与觉醒者。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周围人的异样,看到了礼教背后隐藏的“吃人”本质,尽管他的言行被他人视为疯癫,但他的呐喊却代表了那些被压迫、被奴役者的心声。
《孔乙己》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而微的刻画。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文人,他满口“之乎者也”,却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丧失殆尽。在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壁垒下,他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和嘲笑。酒店里的人们以取笑他为乐,而他自己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沉浸在虚幻的自尊与自我安慰之中。
封建科举制度,本是为了选拔人才、维护统治而设立,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才创造力的工具。它以八股文为考试形式,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使得读书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死记硬背和钻研八股文的技巧上,而忽略了实际学问和能力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一生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打转,一旦落榜,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孔乙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读了一辈子书,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最终沦落到靠替人抄书为生,却又因好吃懒做、手脚不干净而失去了这份工作。即便如此,他依然穿着那件破旧的长衫,以此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的长衫,不仅是他身份的象征,更是他精神枷锁的体现。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下,他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去从事体力劳动,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求生,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悲惨地死去。
《呐喊》对农民痛苦生活的关注,在《故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凄凉图景。曾经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故乡,如今变得萧条破败,一片死寂;曾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伙伴,如今也变得陌生而疏远,仿佛隔着一层无法逾越的鸿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一个个沉重的词语,如同尖锐的刺,直直地扎进读者的心中,揭示了广大农民所面临的残酷社会现实。
近代中国,农村是受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最为严重的地区。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使得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破产。大量的农产品被低价收购,农民的劳动成果被掠夺,他们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还要忍受苛捐杂税的重压。此外,兵匪的骚扰、官绅的欺压,更是让农民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纪91鲁迅(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
闰土,那个曾经天真活泼、勇敢机智的少年,在封建礼教和残酷现实的双重压迫下,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木偶人。他的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剩下无尽的疲惫与无奈。少年时,闰土懂得许多新鲜有趣的事,他会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封建礼教所灌输的等级观念,让他在“我”面前变得自卑而拘谨,曾经纯真的友谊也被现实的鸿沟所隔断。这种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何等的深重,以及农民在苦难中的挣扎与绝望是何等的令人痛心。
《阿Q正传》堪称鲁迅的扛鼎之作,也是《呐喊》中最为人熟知且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阿Q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胜利法”,无疑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普遍存在的国民性弱点。他总是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在遭受挫折和屈辱时,通过幻想自己的胜利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被强者打了,他便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赌博输光了钱,他便用拳头打自己几下,仿佛这样就能把输掉的钱赢回来。
纪11鲁迅(鲁迅逝世十五周年)邮票
阿Q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缺乏反抗的勇气和信心,只能通过自我安慰来逃避现实的痛苦。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与愚昧,以及人民在苦难中的无奈与挣扎。然而,这种“精神胜利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阿Q所面临的问题,反而让他在麻木和愚昧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阿Q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广大农民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阿Q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在封建礼教和旧习俗的束缚下,盲目地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他的遭遇,让我们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呐喊》通过这些生动鲜活、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不仅深刻地描绘了社会现实,更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变革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民主、科学和自由,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呐喊》的出现,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人们干涸的心田,它以其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思想界虽然也有一些进步人士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像《呐喊》这样以文学形式生动展现社会现实、揭示人民苦难的作品。《呐喊》中的小说,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从而激发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感和反抗情绪。它激励着无数青年知识分子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茅盾曾赞赏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小说之父的历史地位。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现代小说。他的小说在结构上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传统的章回体形式;在语言上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封建文化的坚决破坏者。在他的整个文化生涯中,始终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作为重要使命,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展开了猛烈而无情的抨击。他以笔为剑,以墨为刃,深入剖析封建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级制度、迷信思想等种种弊端,用犀利的文字揭示其虚伪、残酷和吃人的本质。
封建文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其影响根深蒂固。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观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鲁迅深知,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打破封建文化的枷锁。他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迷信愚昧等,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初期,还没有哪一位文化人能够像鲁迅那样,以如此深刻、有力且具体形象的方式对传统封建文化进行批判,并取得如此辉煌的功绩。他的批判并非是无端的指责和谩骂,而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民众,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距离《呐喊》的出版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今时代,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应该以鲁迅为榜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和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呐喊》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它所发出的呐喊声,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让我们铭记鲁迅的教诲,传承《呐喊》的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鸿邮艺术品拍卖会 2023年黄山纪念币单枚5元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纪念硬币 成交价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