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发布了一份“乐迷之声”(Voice of the Fan)调查。其以8000余名英国乐迷的反馈为样本,勾勒出一幅现场音乐产业的复杂图景:一边是现场音乐的文化地位不可撼动,另一边则是票务乱象、成本压力与生态危机的暗流涌动。
这项由CGA by NIQ设计、英国八大城市地方当局联合委托的调查,首次将粉丝视角置于政策制定核心,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文化命脉:99%乐迷认定现场音乐为“英国灵魂”
调查结果印证了现场音乐在英国文化中的基石地位:
99%受访者视其为英国文化核心;
95%认为其是国际声誉的关键;
68%坚信英国是全球现场音乐领导者。
这种共识背后,是乐迷对音乐场景的深度绑定:84%为支持现场音乐和艺术家而购票,71%将支持本土音乐人作为参观场馆的首要动机。然而,乐迷的忠诚正面临严峻考验。
票务乱象:91%乐迷呼吁立法终结“黄牛暴利”
票务问题成为乐迷最尖锐的批评点:
97%支持面值转售,但91%坚决反对加价转售,呼吁立法遏制;
91%要求取消动态定价,仅11%认为该机制在购票时被充分解释;
93%赞同每场演出征收1英镑“基层音乐税”,与2024年文化媒体与体育特别委员会的提案不谋而合。
“动态定价本应是平衡供需的工具,却沦为剥削乐迷的利器。”英国特色艺术家联盟(FAC)首席执行官大卫·马丁指出,“当88%的乐迷因喜爱艺术家而购票,他们理应获得公平的定价权。”
经济枷锁:50%乐迷因成本压力减少观演
生活成本危机正蚕食乐迷的参与度:
超50%将财务限制列为减少观演的主因;
91%认为降低票价能刺激更多消费;
艺术家周边商品(T恤、黑胶唱片)成为乐迷支持艺术家的主要方式,但高票价已让“几乎每次”都购买商品的乐迷比例降至20%。
“乐迷在可负担性上愈发挑剔,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生存策略。”大曼彻斯特音乐委员会代表指出,“行业需在定价透明度与灵活票务选项上做出根本性变革。”
社交媒体驱动:80%乐迷通过艺术家账号“追现场”
数字时代重塑了音乐发现路径:
80%乐迷通过艺术家网站或社交媒体获取演出信息;
95%社交媒体用户依赖艺术家主页,而非平台算法推荐。
“艺术家直接触达粉丝的能力,正在瓦解传统票务中介的垄断。”表演艺术家Sam Duckworth评论道,“但当乐迷被动态定价和黄牛票挤压时,这种优势便荡然无存。”
生态危机:94%乐迷呼吁保护音乐场所
场所关闭成为乐迷最深切的担忧:
94%认为重要音乐场所应获保护地位;
84%将“支持现场音乐”列为购票动机,凸显场所作为文化生态的核心价值。
“没有场地,就没有音乐。”凯特·纳什强调,“乐迷的声音必须被听见,否则我们将失去那些孕育新声的土壤。”
结语
变革路径:从“粉丝中心”到“行业重构”
调查为行业指明了三大方向:第一、票务改革:立法禁止加价转售,强制动态定价信息透明化;第二、经济赋能:推行“1英镑基层音乐税”,建立艺术家-乐迷直接支持机制;第三、生态保护:将音乐场所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遏制商业化侵蚀。
“乐迷是行业的氧气,而非被收割的韭菜。”大卫·马丁总结道,“当93%的乐迷支持‘基层音乐税’,我们便没有理由继续漠视他们的诉求。”
“乐迷之声”调查撕开了现场音乐繁荣的假象,在乐迷热情未减的当下,行业需以“粉丝中心”为锚点,重构票务逻辑、经济模型与生态体系。正如Sam Duckworth所言:“倾听乐迷,就是守护音乐的未来。”
撰文|安然一
排版:河清 / 审核:容容
阅读往期热文
【音乐版权】 ; ; ; ; ; ; ;
【音乐平台】 ; ; ; ; ;
【现场音乐】 ; ; ; ; ; ;
【音乐营销】 ; ; ; ; ;
【音乐科技】 ;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
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 搜狐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
《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2000订阅)
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