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影响楼市的新政,要落地了。
2025年5月1日,住建部将正式实施《住宅项目规范》。
该规范明确了“好房子”的量化标准,包括不限于:
1)新建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约26层);
2)18-26层住宅容积率不高于3.1;
3)要求层高不低于3米;
4)卧室面积不小于5㎡、提高住宅隔音、噪音指标。
这些标准从空间舒适度、建筑密度、居住安全等多维度重构了住宅开发逻辑。
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将从以前的“高速扩张”,全面转型向“品质优先”。
也就是以后买商品房的人,居住舒适度会越来越高,个人猜测这也是商品房未来与保障房拉开差距的重要一点。
此外,在新政的驱动下,广州土地市场率先作出积极响应。
广州2025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容积率2.0-3.0的地块占比48%,同比激增21%,低密化趋势显著。
新规范落地后,也将对楼市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有几点:
其一, 土地市场将分化,低密地块会受追捧。
在建筑高度、容积率的限制下,广州的低密度地块很大可能会成为房企争夺焦点。
而且不同区域地价会有分化的表现,核心区如天河、海珠,因土地稀缺、高
端项目集中入市以及容积率优化,地价或稳中有升。
而远郊区如增城,受库存高企及供需失衡影响,地价很可能仍承压。
大概率而言,未来市场低密产品将成为主流,特别是超高层产品会逐渐减少。
关于超高层的争议一直都有,而且市场的声音都是负面居多。
只是不影响广州的近几年的超高层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南都2024年的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间广州40层及以上的一手住宅达到49个,近十年亮相的超100米超高层一手住宅至少上百个。
如此多的项目,使得不喜欢超高层的购房者收窄了购房选择。
所幸,这种局面很快会被打破,未来供应都朝低密、小高层看齐,市场也会有更多选择。
其二,开发成本上升,房企利润承压。
新规中无论是建筑高度、容积率受限以及层高不低于3米等要求,都意味着开发商的利润要承压。
如要求层高提升至3米开发商需优化结构设计并采用更高品质建材。
据克而瑞估算,层高每增加10厘米,建造成本上升1%。
叠加容积率、限高导致的土地利用率下降,房企利润空间被压缩。
举个直观的例子,提前两个月试点新政的重庆,如今有项目已经符合新规标准,比如金茂·璞印金,其清水房单价达2.91万元/㎡,刷新当地房价天花板。
房企成本高了,利润上不来就只能提高房价,这也反映出成本压力向房价传导的趋势。
其三,产品迭代加速,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剧。
可以预见的是,新政将倒逼房企从“高周转”转向“精细化”。
如今广州市场在建筑新规的影响下,户型使用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数据显示,广州超过7成的新规项目三房两卫起步门槛低于周边常规竞品,四房户型亦有超过63%的比例,同等户型面积压缩10㎡至12㎡。
这就导致了很多项目做户型时都扎堆在同个面积段竞争,项目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
比如三房户型,今年入市的项目包括保利珠江印象、云湖花城新组团、万科理想花地·傲璟等新品,这个户型的面积均控制在85㎡至88㎡。
好在,国家好房子规范落地后,叠加广州的建筑新规,将为房企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房企的拿地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市场陷入恶性价格战,而是以品质取胜。
其四,新房可能涨价,二手市场被“背刺”,业主会加速出货。
这次国家级好房子规范落地后,新房的建筑成本上升,利润被压缩了,好房子的价值会支撑房价上涨。
但同时二手市场也会被“背刺”,优势将进一步被缩小。
这样说吧,虽然广州之前落地了建筑新规,房子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了。
但新房使用率上去了,实际居住体验却并没有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在层高、噪音、容积率等指标还比不过一些二手房。
有网友直言:“容积率3.1以下,层高不低于3米,这和我2013年买的房子一样啊”。可见如今二手房们,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但这一切都将在好房子新规范落地后变了,未来广州的新房项目不仅使用率高,而且层高、噪音、密度乃至卧室的尺度都有了硬性标准。
所以说,未来的新房项目入市,一定会对现有的二手,乃至现有存量的新房造成一波冲击,或许已经有业主在加速出货了。
最后,我觉得这次国家新政以众多好房子规范为标尺,是在推动房地产行业迈向品质化、可持续化。
虽然短期看,新房价格因成本可能会出现一些上涨,但长期将通过市场分化实现整体均衡。
而且对购房者来说,也是利好。未来买房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对二手市场来说,接下来出让的低密地块,周边的二手业主要多关注一下,特别是有置换需求的要及时出手,规避老旧房产贬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