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承载绿色梦想的岛屿

  一次充满新奇的探索

  一场解锁零碳密码的走访

  新华社记者与“零碳生活体验官”耶果,深入全球首个零碳海岛——大陈岛,解密“零碳海岛”背后的绿电奇迹!


  大陈岛,位于离台州市区约29海里的东海上,由“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组成,同属台州列岛。

  大陈岛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早在1988年就投运了中欧共建风柴互补能源系统项目,迈出“双碳”实践探索的坚实步伐。发展至今,岛上34台风力发电机年均发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而全岛生产生活用电全年消耗量为1200万千瓦时。


  在岛上众多风力发电机中,记者发现,有两台风机格外抢眼,它们连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设备之一——世界首个柔性低频输电工程的核心,这套设备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35千伏柔性低频技术,组成陆地海岛风电互联系统,将大陈岛上经风机转化的电能输送到大陆,为超过5000户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这里还建设了中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同时实现了制氢和氢发电等多项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在氢能利用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世界级的电力技术扎堆大陈岛,使得这座海岛成为中国海上“绿电”应用的排头兵。


  大陈岛上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共有14家黄鱼养殖企业,早年,因位置偏远,养殖基地没有通电,每日所需冰块都要外购,黄鱼打捞、加工等环节的电力来源都是柴油发电机,不仅成本高、污染大,发电机噪音和柴油污染还容易导致黄鱼死亡。

  而如今,岛上海产养殖和加工企业逐步向全电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进行了“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成为没有柴油污染和噪声的“零碳渔场”,每年可增产黄鱼约300吨,提升经济效益28.6%,减少碳排放50吨。大陈岛的“黄鱼”产业愈发兴旺,已经成为海岛生态养殖的一张“金色名片”,大陈岛依海富民的新路子正越走越宽。



  蓝绿交融,向海而兴。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零碳海岛”大陈岛的首创经验,为全球沿海岛屿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板。

  监制:马宝军 王璐

  策划:王璐 丁冬霞

  记者:黄爱萍 刘衡 许亮

  外景主持人:黄爱萍 耶果

  后期:刘衡

  鸣谢:国网台州供电公司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