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锻造大国重器;卓越工程师,就是大国重器。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经过长时间筹备,宣布正式成立卓越工程中心(Center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简称CEE),由国家卓越工程师、大学首席工程师苏权科教授担任创始主任。

中国需要卓越工程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日新月异,工程教育水平与工程师质量已成为一国科技实力攀升的重要驱动力。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科技人才”进一步划分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两类人员,并将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自主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要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世界需要卓越工程师。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工程师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他们影响着一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工程学:问题、挑战与发展机遇》报告曾提出,“要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严峻问题,如:环境、气候、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工程师”。

港科大(广州)成立卓越工程中心,正是为了回应中国和世界对卓越工程师的迫切需求,这是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及特色,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战略行动。卓越工程中心将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培养“大国重器”的湾区新范式?带着这个问题,笃学路1号编辑部特别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和中心创始主任苏权科教授。


港科大(广州)全景图

从实验室到产品线

让大学“科研与工程”两翼齐飞

倪明选牵头做过许多大学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但他发现,很多工作到最后是卡在工程性问题上。“教授们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最终交货,交‘样品’、‘样机’,就必须要专职的工程师来帮助我们实现最后一步。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工业界背景,论文写得漂亮,但面对真实工程问题时却有些束手无策。”倪明选提到,港科大(广州)从创立伊始,就希望面向国家“卡脖子学科”的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卓越工程师培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们港科大(广州)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从制度上进行变革,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中,做出一些别的学校做不到的事。”

基于这一愿景,在筹备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初,倪明选便开创性地设立了大学的“工程师序列”,并由此力邀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加盟,担任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再到如今支持成立卓越工程中心,这一系列的改革动作都缘于倪明选对大学发展和我国工程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苏权科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作为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工程的总工程师,他亲历了工程实践中科学理论与现实场景的碰撞,也更希望通过卓越工程中心的设立,在港科大(广州)探索出高校工程教育的一条新路。“科学家是发现知识规律,了解世界,工程师则是把知识应用来解决问题,做出产品。”苏权科直言,港科大(广州)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遇,去思考一所全新大学如何建设工程能力,使其能够匹配现有的科研能力,让两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最终找到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问题的答案。他认为,“这是卓越工程中心的定位,更是其承担的历史使命。”


苏权科教授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从顶层设计到行动规划

脚踏实地向未来出发

有宏大的愿景和清晰的定位,更需要有落到实处的具体举措。在港科大(广州)创立之初,便设立“工程师序列”,赋予工程师带教学生、主导项目的权利,在卓越工程中心成立后,更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考核体系等配套制度也已经发布实施,这些改革措施,直指传统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的痛点。倪明选以具身智能的研究为例:“许多研究具身智能的团队只喜欢做软件的优化,很少做硬件的设计和组装——因为硬件研发耗时长、难发论文,但工业界需要的是软硬结合的整体方案,我们必须用好港科大(广州)的优势,打通大学从科研到工程的壁垒,才有可能培养出像汪滔、梁文锋这样改变世界的人才。”


苏权科认为,以港科大(广州)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蓝图,眼下卓越工程中心要实现倪明选校长擘画的蓝图,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脚踏实地向未来出发。

首先,要搭建校企长期稳定合作之桥。苏权科回忆此前工程推进过程中,许多校企合作是“一锤子买卖”,企业提出需求,大学解决问题,由于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点不同,使得合作难以由点及面地持续和延展。而港科大(广州)卓越工程中心希望搭建产学研平台,通过在合作中加入“实践教授”这一角色作为桥梁,开展长期项目,深化协同机制。“卓越工程中心的实践教授需要同时了解大学和业界的需求及优、劣势,可以帮助企业和大学形成发展合力,让港科大(广州)有能力参与到重大工程之中。”


其次,要发展融合学科的创新平台。苏权科以其团队正在建设的“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为例,阐述了交叉学科如何通过实验室进行模型试验和落地验证。“我们建设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是希望以此为底座,建设海洋工程学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将海洋工程、海洋装备甚至未来的海上人居、海上城市的研究都放进来,这样就可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研讨未来发展。”苏权科认为,不仅是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还有低空经济、智能工厂等许多领域,都可以结合港科大(广州)融合学科的优势,搭建大平台,吸引人才和项目。


全海洋动力实验室效果图

从中国走向世界 搭建卓越工程师

培养的“港科广模式

谈到卓越工程中心的育人目标,倪明选颇有感慨,“中国工程早已走向世界,但中国工程师的国际认可度还有待提升。”他表示,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是提升中国工程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香港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港科大(广州)有优势可以通过灵活的制度将工程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双向的人才对外开放,提高中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港珠澳大桥

苏权科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为了探索卓越工程中心的发展路径,他拜访了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多个全球知名的工程教育机构,学习经验、洽谈合作,希望推动国际化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工程师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更要构建全球工程认证的中国标准。”苏权科表示,未来卓越工程中心将部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学位+工程师执照”一体化培养,同时也正在推进和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等国内外知名工程组织的合作,让港科大(广州)的毕业生可以拿到国际执照,直接参与到国际工程治理当中。


苏权科获颁HKIE Fellow(资深会员)证书

从首创工程师序列到成立卓越工程中心,港科大(广州)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尝试回答一个时代命题:怎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体系?正如倪明选所言:“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同时具有判断科技发展的理论前瞻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工程落地性,我们不怕试错,只怕不敢尝试。”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地带,这所建校仅两年多的新型大学里,实验室与实践工坊交织,论文标准与工程价值碰撞,而卓越工程中心正以改革为舵,实践为帆,探索一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港科广航线”,从大湾区航向世界。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