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特朗普政府因哈佛大学拒绝调整管理政策,冻结其22亿美元联邦拨款,这一举措引发美国科研界震动。随着美国科研环境持续恶化,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出招,通过政策组合拳吸引国际人才,一场全球科研格局的重塑正在悄然上演。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科研领域的打压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的特点。哥伦比亚大学4亿美元联邦拨款被撤销,康奈尔大学等多所高校面临资金冻结。更严重的是,这种打击已经渗透到科研自由的核心层面,联邦政府要求高校调整招生政策、审查师生言论,甚至直接干预课程设置。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1900余名专家联名发出警告,称特朗普政府正在对美国科学事业进行“全面攻击”。



特朗普资料图

科研经费的缩减和政策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美国科研人才加速外流。《自然》杂志3月底的调查显示,在1600多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成为首选目的地。自然职场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科研人员的海外职位申请数量同比增长32%,3月单月的海外职位浏览量更是激增68%。

面对美国自毁长城的举动,马克龙政府迅速行动,打出一套吸引人才的“组合拳”。4月18日正式上线的“选择法国科研”平台,为国际科研人员提供从落户到资金支持的全方位服务。该平台隶属于“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每个科研项目除了能获得院校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外,还可申请最高50%的额外资助。



马克龙资料图

法国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更在于对科研自由的尊重。艾克斯-马赛大学启动的“科学安全之地”项目,专门为受美国政策影响的科研人员提供1500万欧元资助,覆盖气候科学等前沿领域。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贝勒卡伊德透露,她每天都会收到来自美国的求职申请,其中不乏顶尖科学家。这种主动出击的策略,让法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美国科研人才的外流,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欧盟的“地平线计划”被重新定位为美国科研流亡者的集结地,德国、荷兰等国家也在暗中加码。澳大利亚科学院4月17日宣布启动全新人才引进项目,试图吸引顶尖人才扎根南半球。就连乌克兰基辅经济学院也向美国学者发出邀请,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为“比美国更安全的学术之地”。



美国资料图

这场人才流动的背后,是全球科研主导权的争夺。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开放的环境,建立起全球科研霸权。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在瓦解这些优势,科研机构预算削减、设备进口成本上升、学术自由受限,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美国逐渐失去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反观法国,通过简化签证流程、扩展研究岗位、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正在将自身打造成新的科研高地。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对科学的压制导致德国人才大量流失,最终成就了美国的科研崛起。如今,当美国重蹈覆辙,马克龙正扮演着当年罗斯福的角色,为全球科研人员打开大门。这场人才再分配的趋势,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创新格局。如果美国继续将科学政治化,或许真的会从科研灯塔沦为自我放逐的孤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