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总统同时来华,给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什么信号?特朗普一连作出两次让步,是不是和此事有关?
日前,应中方邀请,阿塞拜疆总统、肯尼亚总统接连抵达北京,分别对中国进行3天和5天的国事访问。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乘机抵达北京)
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是前后脚在北京落地,而他们访华的目标,似乎也大差不差,都是为了和中国深化合作,支持我们所推动的多边合作。
核心目标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深化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与战略对接。
作为石油生产国,阿塞拜疆正推动绿色转型,希望借助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前不久中阿签署13项合作协议,涵盖数字经济、电解铝扩建、农业机械生产基地等领域,阿方明确将中国视为“知识、技术和进步的源泉”。
而对于肯尼亚来说,则是重点巩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如蒙内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已彻底改变该国基础设施面貌,下一步计划拓展至数字经济、农业转型和旅游业。
(肯尼亚总统鲁托)
并且肯尼亚总统鲁托,在去年的时候,曾公开强调,肯尼亚和中国的友谊从未停滞、一直在发展,他同时期待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高度。这次他来华,很可能就是想进一步实现该目标。
第二,强化政治互信与多边立场。去年的时候,阿塞拜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并支持中国统一事业,同时寻求加入金砖国家,与中国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肯尼亚则通过蒙内铁路等项目展示对华信任,明确反对西方所谓“债务陷阱”论调,并推动非洲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以平衡美西方的影响。
(肯尼亚蒙内铁路)
从以上来看,两国其实早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稳固的合作基础。
中国是阿塞拜疆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双方在南高加索地区经济联系紧密。2025年签署的13项协议进一步深化了能源、运输和数字经济的合作。
阿塞拜疆长期在台湾等问题上支持中国立场,近期更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显示双边互信提升。
至于中肯关系则更是如此,“一带一路”的标杆合作项目蒙内铁路,货运量达到2800万吨、运送旅客1100万人次,是非洲最成功的基建项目之一,助力肯尼亚成为东非交通枢纽,并带动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除基建外,中肯在农业、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密切,双边贸易额从2013年的28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85亿美元。
阿塞拜疆总统、肯尼亚总统接连访华,对我国推进全球多边化合作会产生积极影响。
(去年,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申请加入金砖国家)
首先是推动区域合作机制,阿塞拜疆加入金砖国家的意愿及与上合组织的合作,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对冲美国主导的排他性“小圈子”。
肯尼亚作为东非门户,其与中国的合作模式,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发展范例,增强“全球南方”凝聚力。
其次,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中国与两国合作强调遵守WTO规则,反对单边关税,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多边主义。例如,中国对美反制措施精准且克制,同时推动RCEP等区域自贸协定。
从更大的角度看,既然我们推动的多边合作得到积极响应,美方对此的感触,必然是相当复杂的。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这是因为,阿塞拜疆和肯尼亚的行动显示,发展中国家更倾向选择“非阵营化”合作。美国在中东和非洲推动的排他性小多边机制,因缺乏包容性而成效有限。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平等合作框架,削弱了美国“脱钩断链”策略的可行性。
所以如今也能看到特朗普政府察觉情况不对,一夜间马上作出了让步,具体表现为,美财长贝森特表示,对华贸易战不能再继续下去。至于特朗普也表态称,对华施加的关税会大幅度降低,未来中美合作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美财长贝森特)
美方能做出如此论调,哪怕是不愿意,但也必须这样说,毕竟特朗普不能为了一句“让美国再次伟大”,就一意孤行的让美国成为“全球公敌”,所以说,阿塞拜疆和肯尼亚总统,来的很是时候,美方在未来,大概率也会有更多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