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全球环境基金渝中区医疗机构无汞替代试点项目工作专班办公室举行了项目推进会及培训会。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渝中区生态环境局、渝中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渝中区14家试点示范医疗机构、业务支持单位、无汞器械供应商等单位代表人员约70人参会。


去年8月,渝中区获批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开发的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生产淘汰及无汞产品应用示范项目”医疗机构无汞替代产品应用示范与推广活动试点。

上游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项目办认真开展无汞体温计和血压计应用示范、宣传培训和汞履约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各项任务。

目前,项目办完成了首批无汞体温计和无汞血压计采购,将提供给第一批6家示范医疗机构替代,无汞血压计、体温计替代率将达到80%。

按照计划,今年12月之前,项目办将完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等全部14家试点示范医疗机构无汞替代工作,无汞血压计、体温计替代率预计达到80%。

同时,结合渝中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规范化建设项目,项目办对包括试点医疗机构在内的53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暂存间进行“一院一策”实施提档升级改造。

宣传培训方面,截至今年3月,项目办已组织开展11次宣传培训活动,其中包括主题日宣传活动、网络宣传培训、主题报告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受益人群总计超过6000人,女性占比超过60%。

汞履约能力建设方面,项目办正在开展含汞废物智慧收集项目,通过“软件+硬件”的形式,开发渝中区医废平台汞相关模块并布设智慧收集装置,计划用物联网手段实现被淘汰的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收储数字化管理,减少汞暂存环节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同时,依托区城市无害化管理中心打造的黄沙溪全市首个“无废宣教基地”,目前正开展黄沙溪无汞宣教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据了解,为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义务,我国将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采用无汞体温计和血压计,可有效规避含汞废物处置、汞泄漏潜在风险等问题。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