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日报》报道,4月24日下午, 重庆 市委书记袁家军前往重庆高新区、渝北区,调研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工作。袁家军指出,要高质高效做好企业服务,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注入活力动力。
重庆不沿边、不靠海,作为内陆之城,想要链接世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向上突破”是破题之举。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如何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是关键落子。根据规划,到2035年,重庆要成为引领内陆开放的国际航空枢纽。
成为枢纽站,而不是终点站,这对于重庆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基础好。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已形成“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的运行格局,规模直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为中西部首个、全国第三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
2024年,重庆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991.7万人次。其中,江北国际机场完成旅客、货邮吞吐量4867.7万人次、4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21%,排名全国第七位和第九位,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当前,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24年8月,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赋予重庆打造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的新定位。随后,国家民航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推动重庆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市也在高位推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今年4月9日上午,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大会开幕。袁家军在会上指出,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
政知君注意到,当前重庆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有两个重点。
第一,航空物流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要增强向外的全球航线网络链接能力,建立健全高品质航空物流供应链体系。
4月9日,袁家军在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大会上宣布: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成投用。
T3B航站楼投用后,江北国际机场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飞机起降58万架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的需求,这是重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关键一跃。
相关数据显示,航空运输每增加1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可带动地方GDP增长18.1亿元。T3B航站楼的投用后,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重庆汇聚、流通,将为重庆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重庆的高端制造业对航空物流的依赖度持续攀升。
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汽车制造重镇,重庆高端制造业的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依托重庆通达全球主要货源地的航线网络,为重庆笔电、仪器配件等高端工业产品快速“出海”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4日的调研中,袁家军来到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调研机场旅客捷运系统运行和航站楼运营情况。电视画面显示,袁家军乘坐了机场列车。去年底,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单轨捷运系统车辆在重庆中车长客公司正式下线,这是全球首创的为机场捷运系统量身定制的跨座式单轨解决方案,开拓机场捷运新模式。
袁家军调研后指出,要紧密结合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第二,培育壮大航空产业,链接全球产业。
航空要与产业深度协同,培育壮大航空产业链,对接国际高端产业链,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张,更是产业与制度的升级与革新。
重庆正在形成并升级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袁家军在24日的调研中前往方大海航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听取项目建设情况介绍,了解发动机维修流程、技术工艺和市场前景,并调研了整机拆卸维修车间。
2024年5月,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方大航空国际总部在重庆揭牌成立。 此后,方大海航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重庆。 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第七个拥有全链条航发完整维修能力的城市。
该项目拟在10年内总投资约38亿元,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CFM56和LEAP系列航空发动机(用于空客A320、波音737机型)维修基地,建成立足中国、面向亚太、辐射欧美的航空发动机维修能力,推动重庆航空产业链全面升级。
袁家军指出,做大做强飞机维修产业对完善航空产业链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不断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助力重庆加快打造临空产业集群。
此外,重庆还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经济试点城市,重庆已经构建起“天上有无人机、地上有通航网、产业有集群”的立体发展格局。
目前,重庆持续加码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正在书写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