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崖洞景区,智能摄像头实时捕捉着市容问题;在鹅岭二厂地下,传感器24小时监测化粪池安全;在山城步道旁,病虫害监测仪守护着绿植健康……这些智能终端正通过渝中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运管服平台”),串联成一张全域感知的“智慧之网”,让城市治理从“人防人治”迈向“智防智治”。

在数字重庆建设的整体布局下,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以“运管服平台”为核心载体,通过技术架构革新、数据全域赋能、市区高效联动,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效率提升50%、人力成本降低40%的显著成效,更探索出了一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


架构升级+数据赋能

打造城市治理“智慧大脑”

走进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城市管理数据:案件受理数、处置进度、视频抓拍热点区域……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取渝中区全域三维画面,精准定位问题点位。

“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底层架构的全面升级。”渝中区“运管服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底启动的“运管服平台”建设,将原有SOA架构升级为微服务架构,极大提高了系统扩展性和容错性。同时,通过建设统一数据中心,统一数据归集,提高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分析、数据治理等能力,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


技术突破带来了应用场景的全面扩容。平台建设了物联网、视频智能分析等4大系统,视频智能抓拍算法从12类扩展至58类,9000余路摄像头实现200路并行分析能力。

“过去视频抓拍案件成功率不足10%,现在达到60%,市容秩序类问题实现了智能派遣。”该负责人举例说,系统能自动识别占道经营、暴露垃圾、道路破损等问题,根据智能分析算法和规则设置,自动派遣至责任单位,无需人工参与,流转效率提升50%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物联感知能力运用的突破。通过物联网技术,平台整合2254个桥梁、化粪池等危险源感知设备,通过分析物联感知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推送至数字城管系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立案流转,构建起全域立体防控网。

数据显示,“运管服平台”上线以来,月均处理案件超2.3万件,按期处置率99%;视频案件占比从10%跃升至50%,人力成本降低40%左右。

市区联动+动态治理

构建“一网统管”新范式​​

“我们打破了数据‘孤岛’。”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指着大屏介绍,平台推送581条城市体征指标至IRS(重庆市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其中实时动态指标204条,完成与桥梁、隧道、化粪池等危险源相关的19类物联感知资源100%接入。通过接口开发,不仅实时共享全量案件数据到市级“运管服平台”,还能实时接收响应市级下派任务,动态接受市级指导、监督和考核。


移动端整合是另一大亮点。平台将指挥通、城管通、处置通“三通合一”后,处置人员可现场拍照上传结果。

“过去要回办公室填报表,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行。”一名环卫工人向记者现场演示,他通过手机拍摄处置完成照片上传后,系统自动识别了问题处置完成状态。案件各阶段流转时间数据显示,移动端使案件反馈效率提升了50%左右。

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渝中区构建起“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的全链条治理体系,率先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转型升级,打造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渝中样本”。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