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2025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于2025年4月13日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主题为“包容共享·创新赋能——北京酒仙桥创新城区城市设计”。
本文字数:5934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2025年4月1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协办的2025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以“包容共享·创新赋能——北京酒仙桥创新城区城市设计”为题,面向高质量发展,共同聚焦酒仙桥创新城区进行城市设计。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六校师生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中期规划方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了学会的四位权威专家参与方案点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王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
开幕式
唐 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汇报会由唐燕教授主持。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开幕式上,石楠秘书长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精心筹备与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对毕业学子表达了殷切的期望。他在致辞中表示规划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无字之书”,应聚焦真实问题、体现共情能力与系统逻辑。他勉励同学们“求真情况、讲真道理、做真规划”,不仅要做图纸上的工作,更应在现实世界中寻求规划价值的落地路径。
张 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张悦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学会专家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对参与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师生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期待大家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继续努力,为城市规划和设计贡献智慧和力量。张悦教授在致辞中从自身经历出发,鼓励学生珍惜这段“带着自己名字”的城市设计经历,要深刻理解每一笔每一句背后的意义。他强调设计是与现实城市和人民生活高度关联的事情,希望大家用心打磨作品,使之成为可持续、有力量的设计答卷。
边兰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
边兰春教授对酒仙桥地段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其作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背景。酒仙桥地区的发展历程与北京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从传统的工业区逐步转型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同时,该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连接中心城区与首都机场的关键节点,同时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和交通条件。他提出本次毕业设计旨在探索如何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文化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六校方案汇报及专家点评
六校团队通过抽签确定顺序,依次进行四十分钟汇报,每个方案由三位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点评专家:
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王 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袁 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天津大学
匠心淬桥 无界创澧
指导老师:陈天 侯鑫 王睿
学生团队:侯玥竹 郭函祎 余舒芸 柳心怡 王兰 郭雅洁 赵仕鹏 常昊宇
方案简介
天津大学团队以“匠心淬桥,无界创澧”为主题,从酒仙桥的历史文化、现状问题出发,提出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方案通过“破界”、“造环”、“淬桥”、“酿新”四大策略,打破物理与心理边界,构建了以生态、交通、产业、文化等多元系统融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方案。以活力、健康、韧性、低碳、创造为目标,团队提出“15分钟创居服务环”概念,据此实现产业与生活的双向赋能。在空间设计上,重点打造“南北淬合”的多维渡河桥,通过坝河生态治理与创新湿地建设,实现价值传导。方案同时关注社区韧性与生态韧性,提出构建社区韧性绿核、生态护岸等措施,提升区域应对灾害的能力。设计还强调智慧化协同管理,以实现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的高效协同。
专家点评
天津大学团队从“酒仙”与“桥”的命题切入,建立了完整的历史文化与城市转型对话路径,问题识别清晰,策略完整,空间与数据支持丰富。规划提出“破界—造环—淬桥—酿新”的四步更新逻辑,在产业、生态、交通、文化等方面均有深入考量,展现出突出的系统整合能力。专家建议团队在“双创”空间的定位与表达上,可更加聚焦实际运行机制,同时深化文创产业空间的运营方式与路径探索,避免将低碳等命题形式化和陷入“重塑一切”的重开发路径之中。专家建议方案关注政策导向和时代背景,聚焦“改进”和“改观”的城市更新策略,在扎根场地的基础上明确更新目标和人群定位,强化重点问题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建构设计与现实执行之间的桥接。
重庆大学
共生混动 交互赋能
指导老师:王正 肖竞 刘鹏
学生团队:丁钮钮 高川惠 龚云琪 胡加蓝 李俊龙 倪紫怡 钱春莹 齐艳艳 余梦妮 杨婷 张盺玥 张耀丹
方案简介
重庆大学团队以“共生混动,交互赋能”为核心理念,提出构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有机体。方案从问题总结、设计概念、策略生成三个方面展开,识别出酒仙桥地区产业核心辐射弱、文化符号流失、生态蓝绿断裂等问题,进而提出“共生混动”策略,通过科技、文化、商业三要素的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产业动态融合与职住动态融合。在空间设计上,重点打造“两核多点、两轴三廊”的总体结构,构建科技、文化、商业的“关键转换器”。同时设计关注居住空间的更新与优化,提出搭建居住空间评价体系,识别影响居住空间的要素,通过“居住空间+共享服务”模式,实现空间功能与人群需求的精准对位。方案还强调城乡资源整合,通过TOD+EOD、COD+SOD模式,实现土地、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创新。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的方案从“城站一体化”角度切入,提出空间结构整合策略,延续了严谨的教学设计流程,从场地解读到系统建构呈现出优秀的逻辑体系。在酒仙桥区域产业链条梳理、空间节点规划和开放空间系统上,团队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专家指出,酒仙桥的发展并未中断,而是呈现出连续演进的秩序,建议团队进一步强化空间结构整合中的“软连接”机制,比如形成慢行系统与共享空间之间的互动策略;并建议方案可借鉴国际艺术区经验,参考“创新团队”的栖息逻辑,借助硅巷模式构建独特的创新生态,在“空间—制度—社群”之间建立稳定通路,将酒仙桥打造成“科技+艺术”交融发展的示范区域。
清华大学
破界融合 价值共创
指导老师:边兰春 唐燕
学生团队:胡郡焓 张骏博 颜曾 金文迪 廖小薇 李婧 汪艺舒
方案简介
清华大学团队以“破界融合、价值共创”为核心理念,提出从传统工业遗产社区向创意创新城区的转型策略。方案从背景解读和定位分析,总体统筹和整合重构、更新策略与模式机制三个方面展开,以空间破界消解基础支撑体系的阻碍,以功能融合达成职住产销空间的混合,以人群共生实现公共服务圈层的包容。设计提出了建设宜行城市、双创城区、宜乐家园的目标定位,通过打破空间和人群边界,构建综合服务环、共享服务环等策略,实现地区的职住融合与功能混合发展。在空间设计上,方案重点打造了国际风情区、艺术创意区、科技创新区等功能组团,形成“三足鼎立”的区域发展结构。同时,团队关注蓝绿空间的修复与整合,提出构建滨水空间、生态湿地等措施,提升区域生态韧性。
专家点评
清华团队以“双创”引领型城区为定位,从空间结构、公共设施、慢行系统、开放空间等多维入手提出策略,对于价值共享的思考分析深刻,其方案充分理解北京规划语境,体现了对首都建设“引领性”的把握。专家指出,团队在逻辑构建中已形成完整体系,但“双创引领”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多元价值重构,仍应细化“引领谁”、“引领什么”、“如何引领”的具体机制。专家建议从复杂系统中识别主要矛盾并精准切入,进行“除法”式的问题聚焦,在未来方案中强化对社会机制层面(如公共参与、治理结构等)的设想与表达,以真正回应首都建设在战略层级上需要达成的综合使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城市再生 梦中国
指导老师:雷振东 张沛 陈超 兰文龙
学生团队:李俊毅 郭宇航 张佳鑫 刘虎 陈柯融 谢章毅 张雨萌 张怡帆 张震 孙曦文 王明慧
方案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方案聚焦于酒仙桥片区的生态、人文与产业融合,提出“城市再生 梦中国”的愿景。方案从生态、交通、文化、人居、资产和产业六个维度剖析现状问题,如老龄化严重、职住不平衡、蓝绿空间未成体系等。在规划愿景上,提出打造低碳之城、人文之城和创新之城,构建“绿碳森林”、“文艺客厅”、“和美人居”、“协同枢纽”、“科创引擎”五大核心板块。方案强调通过 TOD 导向的交通优化、功能混合的韧性街区设计、增汇导向的呼吸网络构建等策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设计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保护工业遗产、激活文化空间等手段,强化酒仙桥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在产业方面,提出围绕创新源形成全生命周期产业布局,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造具有活力的创新城区。
专家点评
西建大以“低碳背景下的文力共生城区”为主题,整合生态、人文、产业三重逻辑进行系统设计,策略方向高、落点明确。专家指出“中国梦”的核心作用需要继续研判和梳理,评估相关概念的价值逻辑与效益机制,明确现实导向与价值排序。专家强调,方案在回归城市设计本质逻辑的基础上,要继续明确“空间是否驱动创新,创新是否诱导空间更新”等核心判断,理清“空间恒定性”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从空间激活与机制导入的角度完善设计逻辑。
东南大学
环聚创坊 链联智枢
指导老师:阳建强 巢耀明 徐瑾
学生团队:梁越 罗锦成 梁佳乐 朱杨飞 刘雯琪 陈诗宇 刘佳蕾 赵牧荑 陈文杰 欧文博 龚星润 张裕广
方案简介
东南大学团队以“环聚创坊·链联智枢”为主题,聚焦酒仙桥地区的“再更新”设计。方案从经济、社会、环境、空间、政策等方面剖析基地现状,识别出区域竞争激烈、服务能级较低、生态区位优越但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团队提出“环聚创坊”策略,通过营坊(模式化街块单元)、链联(主题性线形结构串联要素)、智枢(特色性示范化建筑枢纽)三大策略,构建系统化的城市更新框架。在空间设计上,团队划分出蓝绿坊、双创坊、艺术坊等不同功能的“坊”,并规划活力之链和创新绿链,串联起各个功能组团。重点地段设计包括创活科技坊、创艺水街坊、旧厂艺廊坊等,通过立体绿化、空中连廊等设计,提升空间活力与功能复合性。方案强调创新产业与居住空间的融合,打造职住平衡、功能混合的活力城区,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专家点评
东南大学以“团聚创坊,链联志书”为主题,展开对酒仙桥片区的再更新策略,方案选题契合时代命题,在“再”上发力,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团队对“断代”与艺术空间转型分析透彻,在“再认识—再构建—再行动”的方法逻辑上表现出明显的统筹与层次意识。专家指出后续需聚焦问题主线,关注空间对功能的适应与包容,加强“空间营造”的细节构建。同时该区域因地价波动形成“工业—艺术—资本”循环怪圈,团队需明确未来要扶持的产业方向,以机制支撑避免过快的资本侵蚀,并在艺术空间的运营机制与公共性研究方面,进一步强化设计与现实之间的耦合。
同济大学
折叠纳万象 百点赋新生
指导老师:黄怡 陈晨 黄璜
学生团队:姚欣然 徐维秋露 舒明琦 安枫泓 赵静 袁小茜 李泽泰 努尔孜亚· 巴克西 陈佩吉 李睿思 廖晚迪
方案简介
同济大学的方案以“折叠纳万象,百点赋新生”为主题,从社会时空观视角出发,将酒仙桥视为一个折叠空间,提出通过“百点计划”实现存量更新。方案梳理了酒仙桥的历史沿革、现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土地使用、交通系统、生态系统、产业系统等多方面的现状,识别出功能混合度低、可达性差等问题。在规划生成阶段,设计提出“空间融合、功能融合、社群融合”的三大策略,构建“四经三纬”的空间融合网络、“五类八片”的功能融合布局以及“两核九点”的社群融合体系。方案强调通过低成本、渐进式的触媒激活,依托数字平台提升空间改造效率,同时构建连续贯通的蓝绿空间体系,增强在地居民福祉。在实施路径中,设计提出分时分段的场景营造、社区共创等策略,打造 24 小时活力城市,促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与融合。
专家点评
同济大学团队以“折叠”为策划语言,提出活力之城、中心之城、和谐之城三重愿景,展现出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节点设计丰富的成果特点,视频表达方式活泼。专家指出,“折叠”这一关键词从动态性和多元性上表达出了空间与功能的演变,具有新意,也体现了团队对城市自组织特性的理解。在之后应进一步明确如何在空间中解决地段落差,如何强化“站城一体化”背景下的空间形态转型,避免“全覆盖规划”存在的一刀切逻辑,通过“渐进式折叠”策略的分阶段推进,实现规划目标的逐步达成。同时方案需增强“片区特有”的精度表达,从片区实际出发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从全局中选择重点、在理想中回归现实路径”。
总结发言
教师代表做总结发言
六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分享了教学体会,表达了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点评专家以及六校师生的感谢!教师代表归纳了“包容共享·创新赋能”的酒仙桥地段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一致认为各校的方案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聚焦于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解决思路。
边兰春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参与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师生成果进行祝贺,肯定了大家在项目中的努力与付出。他指出,毕业设计应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面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城市更新问题分析中,探索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期待学生在下一阶段能展现出更多创新思考,利用新工具和方法对存量时代的建设实践做出回应,为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供稿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教育 | 聚焦“包容共享·创新赋能”,2025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启动会在清华开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教育 | 春秋十二载,梦想再启程,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重聚京华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活动 | 2023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