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二届“大音讲堂”——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主讲中华民族建筑的谱系认知与遗产传承学术讲座,日前于汾阳路校区图书馆楼学术厅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及同济大学多位专家共同参与。



上音副院长冯磊致辞。他表示,此次讲座是建筑与音乐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的跨界对话,希望本次讲座能够成为建筑与音乐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文化遗产方面共识、共建、共创的“上海经验”的开端,产生“美美与共”的对话与碰撞。


常青在开场白中援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1999年墨西哥宪章的定义解析“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概念,将其分为建筑遗产、聚落遗产与景观遗产三类。讲座以中华民族语言谱系为基础,对其地域风土建筑谱系作了系统梳理和划分;他介绍了宋《营造法式》木构建筑“材有八等”与古典音律间的类比关系以及悬垂状举折屋顶与游牧民族帐幕的互涵关系,并剖析了汉化畲族赣匠-样式雷家族对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影响。最后,常青谈及中华民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再生途径。











讲座结束后,在教学楼贵宾室举行了圆桌讨论。由徐欣主持,常青及同济大学王红军、潘玥、李璟昱,上海音乐学院萧梅、伍维曦、孙月、张玄、吴洁、邢媛、王翩,复旦大学张梦翰,四川音乐学院刘雯,西安音乐学院魏育鲲,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亚,广西艺术学院朱腾蛟等老师参与讨论。会议围绕音乐与建筑的跨学科研究展开,聚焦音乐与建筑的谱系分类、认知与传承,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造等问题,共同推动音乐与建筑研究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也为未来的跨界联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中心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冷门绝学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提供学术支持,音乐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系、科研处协办。

供稿:音研院

撰稿:彭小峰

图片:鄢杜玖坤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