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 菲

编辑/王美琪

4月24日,江苏扬州一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的化妆品售假案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两名售假者以9元/瓶的低成本购入假冒“朱莉欧”素颜霜,却以38元的高价卖出,3年时间非法牟利超500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案件不仅揭开了化妆品造假的暴利黑幕,更暴露出电商平台监管的致命漏洞,同时也为整个美妆行业的规范发展敲响了警钟。


暴利黑产链:从地下作坊到电商爆款

据法院披露,涉案假货均从广东地下作坊以9元/瓶的价格采购,这些假冒产品经过伪造防伪码、质检报告等一系列操作后,以“正品促销”的名义在电商平台标价38元/瓶出售,单瓶利润高达322%。若消费者购买两瓶组合装(68元),利润空间更是进一步扩大。犯罪嫌疑人李某、王某自2021年起,通过非法渠道批量购入假冒“朱莉欧”素颜霜,该产品官方正品售价通常在50元至100元之间,而他们利用电商平台开设多家店铺,以“正品保证”“低价促销”为噱头对外销售。


为逃避监管,二人可谓费尽心机,频繁更换店铺名称、发货地址,甚至伪造品牌授权书。通过刷单制造虚假销量,假冒“朱莉欧”素颜霜单月最高销售额达50万元。截至案发,二人通过12家网店售假,尽管品牌方曾发出律师函警告,但他们仍继续其违法行为,直至消费者因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泛红等症状报警,这一黑产业链才被彻底曝光。

最终法院认定,该行为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2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至4年、并处罚金10万至20万元不等的刑罚。

类似低成本、高溢价的造假现象在美妆行业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化妆品行业正品毛利率普遍达70%-80%,而假货由于原料低廉,如使用工业级化学添加剂等,利润可飙升至300%以上,巨大的利润诱惑使得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在销售环节,部分电商平台为追求流量,对商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导致假货“借壳上市”。本案中,涉案人员正是利用平台审核漏洞,长期从事售假活动。此外,消费者维权困难也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多名受害者反映,假素颜霜质地黏腻如“糊墙灰”,使用后引发接触性皮炎、爆痘等皮肤问题,但维权时却遭遇商家失联、平台推诿。即便平台介入,繁琐的举证流程和漫长的处理周期也让消费者身心俱疲。


被涉假“朱莉欧”:曾经的抖音霸主

此番被涉假的“朱莉欧”品牌,曾一度被誉为抖音霸主。

朱莉欧品牌创立于2017年,隶属于深圳市众亿无限信息有限公司,产品线涵盖气垫、素颜霜、眼膜等多个品类。该品牌主要瞄准40+的宝妈及中青年女性群体,秉持追求美没有年龄界限的理念,旨在为目标用户带来安心、放心、省心的彩妆产品。

2021年7月,朱莉欧首次进入抖音美妆TOP20,并持续上榜长达23个月。2023年,在抖音彩妆赛道TOP20中,朱莉欧以7.5-10亿元的销售额排在第五位,紧随花西子、AKF、VC、卡姿兰之后。


回看朱莉欧的崛起路径,是典型的白牌打法。其销售模式以话题视频带动声量、品牌自播实现转化为主。品牌拍摄的高质量热门视频为直播带来了高流量,视频引流几乎占到直播间流量来源的50%,其中剧情类短剧视频效果显著,紧扣中年女性的“容貌焦虑”,引发共鸣。


而在直播带货方面,其主打“双层气垫BB霜”,着重强调产品的遮瑕与定妆功效,采用近距离面部拍摄的方式,结合主播现场上妆,提高了用户对产品功效的信赖感。

依靠爆火的流量打法,朱莉欧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却又在保鲜期过后迅速衰落。2024年,朱莉欧未能跻身抖音彩妆赛道TOP20,其市场表现出现了大幅下滑。


监管转型:从“事后打击”到“全链防控”

在市场监管层面,这一案件暴露出诸多漏洞。网络购物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本应承担严格的审核责任。然而,现实中,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销售额,对商家资质、商品质量的审核流于形式,导致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公然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同时,相关部门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从9元成本创造500多万元的销售额,这样的案件绝非一日之功,前期监管的缺失,才让不法分子有了肆意妄为的空间。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制假售假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有效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扬州售假案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关系失序的集中爆发。当消费者将“直播专享价”等同于“正品保障”,当平台算法将“GMV增速”置于“合规经营”之上,整个美妆生态系统正面临可持续性危机。

美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坚守质量底线,平台强化审核责任,监管部门完善治理体系,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铲除制假售假的土壤,让美妆市场真正回归规范与有序,为消费者带来安全、可靠的美妆产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