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直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文章火药味十足,犀利指出特朗普在全球贸易博弈中接手的是一副烂牌,非但没能扭转颓势,反而打得一塌糊涂。美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全球霸主地位正加速褪色,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更是火上浇油,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岌岌可危。
文章的核心指向一个残酷事实:美国不再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记者艾伦·贝蒂一语中的,特朗普的贸易策略混乱无序,甚至连目标都模糊不清。更要命的是,他面对的是一副日益疲软的牌。二战后,美国凭借马歇尔计划向欧洲砸下130亿美元,按今日购买力超1000亿美元,不仅助西欧从废墟中崛起,还顺势构建了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政治经济体系。这波操作让美国既打开了西欧的消费市场,又将盟友绑在自己的地缘政治轨道上。然而,几十年过去,这些优势正逐一崩塌。
马歇尔计划的辉煌早已成历史,美国如今的援助预算被大幅削减,国际开发署(USAID)几乎名存实亡。NBC报道直言,这种撤退直接为中国和俄罗斯创造了填补真空的机会。在非洲、亚洲和拉美,中国的基建项目和贷款援助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美国还想靠援助刷存在感,几乎没有可能。
技术领域的失守更为触目惊心。过去,美国在半导体、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独步天下,技术优势无人撼动。然而,文章援引的数据令人警醒: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出口占全球53.5%,较2013年的35.5%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和半成品电动车出口的市场份额也超过50%。从太阳能电站到电动车普及,全球市场越来越依赖中国的设备和技术。反观美国,不仅未能匹配中国在绿色科技上的投资力度,还因政策失误频频自缚手脚。特朗普政府对进口太阳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的能源项目成本。电动车领域同样堪忧,欧盟积极引入中国技术,而美国车企却固守高油耗皮卡市场,推出的电动车技术落后、价格高昂,难以与全球对手竞争。
市场准入曾是美国的撒手锏。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美国占全球商品进口总额的15.4%,最终需求占比17.5%,远超中国的9.7%和欧盟的11.3%。凭借这一优势,美国长期以市场准入为筹码,迫使贸易伙伴接受其知识产权规则或降低关税。2016年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便是巅峰之作,12国围绕美国形成经济包围圈,剑指中国。然而,特朗普上台后第一时间退出TPP,葬送了这场精心布局。剩余国家在日本主导下推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删除了美国力推的知识产权条款。此后,美国的市场筹码日渐失灵。之前拜登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试图重振影响力,却因缺乏实质性市场准入承诺,效果形同虚设。
如今特朗普重拾高关税策略,试图以强硬姿态逼迫贸易伙伴妥协。这完全是“只有大棒,没有胡萝卜”的路数。更致命的是,特朗普的政策缺乏可信度。金融市场的波动让他的高关税威胁显得虚张声势,他在达成协议后维持低关税的承诺同样令人怀疑。最近,日本与美国的首轮关税谈判几乎颗粒无收。日本首相石破茂一句“时间紧迫,但操之过急无济于事”,被解读为有意拖延,静待美国政策松动。其他国家也开始采取类似策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似乎已吓不住任何人。
这一切的根源何在?答案是,美国的全球地位正发生结构性下滑。奥巴马曾豪言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但如今这一标签在贸易和科技领域已名不副实。中国的崛起彻底重塑了全球竞争格局。文章中的数据令人震撼: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出口份额持续攀升,供应链主导地位无可动摇。而美国却深陷保护主义泥潭。
美国长期以全球规则制定者自居,习惯以市场准入为筹码,迫使他国遵循其规则。然而,世界已今非昔比。中国、欧盟、印度等力量的崛起,让单极霸权成为过去式。TPP的失败和IPEF的乏力,清晰表明美国的影响力正在流失。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不过是这一困境的缩影,试图以强硬姿态挽回颓势,却反而让盟友疏远、对手壮大。
美国还有翻盘的机会吗?作者并未给出乐观答案,但他隐晦指出,调整策略是唯一出路。市场准入仍是美国的优势,但需从威胁转向合作,从单边主义转向规则共建。然而,特朗普的政策却南辕北辙。他的高关税和保护主义非但未能重振美国产业,反而让全球供应链更依赖中国。
全球化不可逆转,美国试图以保护主义割裂供应链,实则损害自身竞争力。开放与合作是新赛道的制胜关键。太阳能、电动车、5G等领域的竞争早已超越国界,依赖全球化的技术与市场网络。中国的崛起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而美国的退缩却让自己陷入被动。
美国曾以援助、技术和市场称霸世界,如今却在这些领域全面失守。特朗普的政策不过是这一衰退的加速器,暴露了美国战略的短视与无力。未来,美国若想重拾影响力,必须正视现实,放弃单边主义,重新融入全球规则的制定。然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保护主义思潮,显然与这一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全球化的大潮中,唯有顺势而为、开放合作,才能在新的赛道上占据先机。美国现在的处境清晰地告诉我们:固步自封没有出路,创新与合作才是通往未来的钥匙。而最终谁会成为赢家,或许并不取决于谁的拳头更硬,而是谁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多极化、互联互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