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释放的"考虑降低对华关税"信号,是怎么回事?
美方这种"以退为进"的谈判策略早已被中方识破。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所谓"中美正在进行贸易接触"完全是美方编造的虚假信息,其目的是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特朗普团队近期抛出的"关税换协议"方案,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通过制造谈判假象,既想维持对华施压态势,又企图裹挟其他经济体就范。白宫官员一边在社交媒体渲染"中美谈判取得进展",一边暗中推动301条款调查,这是自相矛盾的。
英特尔科技巨头计划裁员1.75万人的消息,直接暴露出美国当前存在严重问题。财报数据显示,其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暴跌36%,市值蒸发逾千亿美元。
显然,当特朗普发动关税大战后,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现代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分工的结晶。美国本土既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其生产良率也远低于亚洲代工厂。这种强行"去全球化"的尝试,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当美联储因通胀压力被迫维持高利率时,美国制造业成本呈现指数级攀升。波士顿咨询集团测算显示,在现行关税政策下,美国企业生产成本平均增加18%,这直接导致本土产品在全球市场丧失竞争力。这种政策内耗,使得拜登政府苦心经营的"制造业回流"计划直接落空。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也上演了一幕闹剧,当8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安理会,讨论"单边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时,美国代表团却执着于炒作南海议题。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表演,暴露出华盛顿决策层面对多极化浪潮时的手足无措。更耐人寻味的是,会后多名共和党议员竟要求切断联合国经费,这种歇斯底里的反应,恰恰暴露出美政府在做最后的挣扎。
更让特朗普没想到的是,就在在美国发表关税言论的48小时内,阿塞拜疆、肯尼亚、日本三国政要密集访华。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森山裕也抵达北京。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当美国将关税大棒挥向全球时,中国却与东盟建成全球最大自贸区,与欧盟达成投资协定,与海湾国家构建数字货币桥。
肯尼亚总统鲁托访华期间,中肯签署共建非洲信息走廊协议,这标志着数字丝绸之路正在非洲大陆延伸。阿塞拜疆则借"一带一路"框架,成功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这些案例表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再甘当大国博弈的棋子,而是主动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正在瓦解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体系。
面对美国"小院高墙"的科技封锁,中国没有陷入对抗陷阱,而是通过RCEP等机制构建区域供应链网络。
2024年前三季度,东盟历史性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种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本质上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的釜底抽薪。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拉美市场占有率突破40%,这种数字贸易新业态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当美国维持高利率试图吸引全球资本时,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巴西、阿根廷等国相继宣布用人民币结算大宗商品贸易,沙特主权基金增持中国国债。这种去美元化进程,使得美国加息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中人民币占比达7.9%,创历史新高,这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多元竞争时代。
在规则制定层面,中国正在重塑国际经贸话语权。从申请加入DEPA到主导《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国积极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国光伏产品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这种产业优势正在转化为规则制定权。当美国还在纠结关税数字时,中国已在新赛道建立领先优势,这种代际差异决定着未来博弈的走向。
特朗普团队沉迷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幻梦,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当美国还在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已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出全新的国际合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