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刚才向大家报告的集体合同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建议,欢迎踊跃发言……”4月24日下午,在福建省家庭服务行业第一届第五次职代会现场,福建省家庭服务业工会联合会主席王海蓉向台下110名来自全省各地职工代表发出了“大胆建言”的“邀请”。
彼时,在她手中的《福建省家庭服务行业集体合同(草案)》以投影的形式出现在了她身后的屏幕上。
“本行业实行有责薪资制度,即入户服务时长每月达到166小时,企业应发放不低于省政府2025年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133%。”
“企业应确保劳动者带险上岗,保险应包含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
“企业应为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内容需包含职业素养、卫生、急救等通识课程以及家政服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行业协会应建立岗前培训标准……”
看到一条条事关福建317家家政服务企业切身利益和10.8万名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的集体合同条款,在职工代表们审查下,逐一审议通过,王海蓉对在座的职工代表们表达感谢,“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拥有了‘共同的约定’。”
而这份王海蓉口中的“共同约定”,有望带动行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不断深化。记者了解到,在福建省总工会权益部、省财贸工会工委的指导下,本次职代会还审议通过了全国首个省级家庭服务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办法明确,福建家庭服务行业的行业集体合同(含专项集体合同)草案、职代会相关制度细则、行业通用劳动标准及规章制度等涉及职工薪酬分配、权益保障的核心事项,均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施行。
110名来自全省各地职工代表在福建省家庭服务行业第一届第五次职代会上审议行业集体合同草案。 受访者供图
谈工资,不仅要“心里有底”还要“心里有数”
薪资,是这份实施办法中必须经职代会审议的“核心议题”。而为了敲定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协会组成的企业方代表与职工方代表在历经了多轮前置协商后,依然在正式协商会议中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唇枪舌剑”,针对测算薪资基准线方式,双方进行了“马拉松式”拉锯。
“这个本就‘难解的题’,在家庭服务需求激增、行业分工迭代细化、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家庭服务业就成了一个‘更难解的题’。”据企业方首席代表、福建省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介绍,当前,家政服务业主要存在中介制、员工制两种用工模式。中介制雇佣模式下的家政员工的工资由企业、雇主和家政员三方签订服务协议自行商定。但在被视为是家政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员工制家政企业,制定行业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却仍是“空白”。
从住家到不住家;从淡季到旺季;从计时到包月……记者注意到,即便是在仅由5家家政服务企业工会主席组成的职工方一侧,工资的测算标准也存在巨大差异。
如何用“一个公式”为照护、烹饪、保洁、收纳等不同工种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做出让企业和职工双方都认可,且能在全省推行的“公平定价”?职工方代表在集体协商现场抛出了“控制变量”的方案——“有责薪资”。
“月制度工作时间=(365天-104天休息日-13天法定节假日)÷12 个月=20.67天”
“最低入户时间=20.67天×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165.36小时”
职工方建议将人社部规定的月制度工作时间20.67天作为计算行业职工每月最低入户服务时长的基准天数。当职工完成166小时的入户服务后,其最低工资标准须较法定标准上浮33%。
在王海蓉看来,“有责薪资”制度的确立既可以为业务淡旺季收入差异明显的职工提供基础的薪酬保障,实现“心里有底”;也可以激励行业职工多劳多得,实现“心里有数”。
“薪资,不应仅仅只是对企业单方面的约束,也应该成为对企业、对职工双向激励的约定。”郑森隆告诉记者,在家庭服务行业人力成本高企的当下,企业方之所以愿意掏出真金白银用于激励职工、为员工提供薪资兜底保障,是为了让还在行业“门槛”之外徘徊观望的人看到,这是一个“有希望的职业”。
“促进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如企业方代表、福州市仓山区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叶珩在协商时所说,在行业普遍缺工的大背景下,要想让习惯了“打零工”的家庭服务业职工支持并加入这场转型,就必须拿出能吸引人的工资、能留住人的保障。
集体协商会议现场,“职企双方”围绕争议焦点“唇枪舌战”。受访者供图
无论保险还是培训,都是“相互成就”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政服务业需求急剧增长,并朝着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但家政服务人员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家政服务人员因缺少培训直接上岗造成雇主家庭成员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又由谁来赔偿?”
在集体协商和职代会现场,行业工会与协会试图通过民主管理方式为家庭服务行业企业与职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面对职工方提出的“保险诉求”和“培训需求”,企业方代表、福建省雅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平说出了“企业方的顾虑”。
对于员工制企业,增加保险与培训无疑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谁来为员工制企业多付出的用工成本“买单”?另一方面,对中介制企业来说,职工和企业没有雇佣关系,企业更加没有义务为“随时会离职”的员工负担每人上千元的培训成本和保险支出。
“安全风险在不同用工模式的企业中同样存在,保险与培训是在保障职工的同时也保护了企业。”职工方代表、福州海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黄明祥在多轮协商没有进展后,代表行业职工袒露心声,他说:“无论是保险还是培训,都是企业不应该逃避的责任。”黄明祥坦言,在现有的就业市场里家庭服务员是一个光鲜度低的“从业选择”。“提个水桶、拿张抹布就能上岗”“高风险低保障”的职业印象需要靠全行业共同来改变。“我们有保障了,企业才有保障;我们服务好了,企业效益才会好,这才是‘相互成就’!”
最终,在职工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行业协会应为家政服务设计适用的商业保险,为劳动者、企业、雇主提供可选择方案,降低服务风险”“企业应为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内容需包含职业素养、卫生、急救等通识课程以及家政服务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协会应明确培训考核机制,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分阶段逐步完善岗前培训”等多项保障条款被提交职代会进行审议。
告别“野蛮生长”,构筑“权益护甲”
职工方代表为行业职工权益据理力争。受访者供图
在职代会现场,记者注意到,实施办法还对代表结构、职权履行、组织制度等方面还做出了延伸和扩展,明确了行业协会组织召开职代会的主体责任,并强调职工代表中一线工人占比不得低于50%。
在福建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理事方维忠看来,福建省家庭服务行业出台的职代会实施办法以及签订的行业首份集体合同,不仅有望帮助福建家政从业者告别“口头约定时代”,还意味着家政行业“无合同保障、无标准约束、无风险兜底”“三无困局”在行业民主管理制度的改革中拥有了破局的新路径。
福建家庭服务行业协会202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8.9%家政从业人员期待“保险保障”,超过60%%职工认为“自己需要接受系统化的培训”。
“从‘一人口头诺’到‘万人纸上约’,我们渐渐看到了一个职业‘该有的样子’。”从事家政服务11年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育婴员刘娟对实施办法和集体合同落地执行充满期待。从技能培训到技能竞赛再到职工疗休养……她希望伴随着行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不断深化,家政行业能告别“野蛮生长”,有更多家政人“共同的心愿”能被写进“未来的约定”。
记者从福建省总工会了解到,下一步福建将以家庭服务业为试点,通过推动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探索为零工经济劳动者构筑“权益护甲”的民主管理范式,引导家政企业建立与技能相匹配的薪酬分配机制,为行业搭建“职企同心”的“连心桥”。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