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福建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因上课走神,被老师当众拧耳朵,导致耳部撕裂伤2cm,缝了5针。4月24日,校方回应称已暂停涉事教师课程并安排心理辅导,但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仍未平息。当“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撞上未成年人保护红线,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的惩戒权,何时成了伤害孩子的暴力?
一、耳畔的伤痕,刺痛全网神经
据家长爆料,孩子因课堂分神被老师“纠错”,却换来暴力对待。一张孩子耳朵缝针的图片在网络流传,伤口触目惊心,评论区瞬间炸锅:“这是教育?这是虐待!”“一年级孩子连自保能力都没有,教师岂能如此失控?”更有网友翻出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体罚的规定,质疑校方处理是否过轻。
涉事学校虽回应“已介入调查”,但公众质疑未消:为何教师能当众施暴?校方是否存在监管失职?有律师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体罚学生已涉嫌违法,涉事教师或面临行政拘留,而校方的“停课”处理显然不足以平民愤。
二、教育暴力:一场披着“为你好”的伤害
“拧耳朵”绝非孤例。近年来,戒尺打手心、罚跪、辱骂等变相体罚屡见报端。支持者宣称“不打不成才”,却选择性忽视暴力对孩子心理的摧残:被当众羞辱的孩子可能终生恐惧课堂,肢体伤害更可能留下永久阴影。
教育心理学专家直言:“教师的情绪失控,本质是教育能力的缺失。用暴力压制走神,如同用灭火器浇灭烛光——看似解决眼前问题,实则扼杀了求知欲。”
三、师德红线为何屡被践踏?
涉事教师的行为,暴露了部分教育从业者的两大误区:
- “惩戒权”异化为“私刑权”:教育部明确教师有批评教育权,但“适当惩罚”绝非体罚。部分教师混淆界限,将个人情绪凌驾于职业规范之上。
- “压力传导”下的教育异化:升学焦虑、绩效考评让部分教师将压力转嫁学生,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提高效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学校为息事宁人,常以“内部处理”掩盖真相。此次事件中,校方仅停课而未公开调查细节,难免引发公众对“护短”的猜测。
四、比拳头更重的,是重建教育的温度
事件发酵后,多地家长自发联名呼吁:还教育以尊严,更要还孩子以安全。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怖教师”,而是懂心理学、会沟通的专业引路人。
他山之石:芬兰教育以“零体罚”闻名,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个性化沟通激发学生内驱力;日本《学校暴力防治法》要求教师接受反暴力培训。这些经验提示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点亮而非灼伤。
五、我们能做什么?
- 家长:保留证据,依法维权,拒绝“息事宁人”;
- 社会:建立校园暴力一键举报平台,让黑手无处遁形;
- 制度:细化教师行为规范,将师德纳入绩效考核,违法者终身禁教。
最后,想问所有教育从业者:当你举起手的那一刻,可曾想过——你惩罚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