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编辑:秋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从省际联盟到国采,七轮集采,骨科四大领域人工关节、脊柱到创伤、人工关节均经历大规模降价洗礼。

在持续洗牌的过程中,外企传统骨科耗材在中国市场的优势逐步消散,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在骨科耗材四大巨头的年报中。

2024年,强生、史赛克、捷迈邦美、施乐辉四大全球骨科巨头,年收入合计为282亿美元,同比增长仅5%,增长率最高的史赛克,也仅仅达到8.9%,未突破双位数增长,而中国耗材带量采购的影响也被写入年报之中。


四大骨科巨头,营收增长率最高仅8.9%

1、强生骨科业务营收

根据强生2024年财报,相比表现亮眼的心血管业务,骨科业绩显得较为一般。2024年强生骨科收入91.58亿美元,占总营收28.7%。同比增长2.4%。


强生医疗科技在年报中透露,脊柱、运动及其他领域的下滑主要是由于竞争压力和中国带量采购影响所致。

2、史赛克骨科业务营收

史赛克2024年骨科业务销售额91亿美元,占总营收40%,同比增长8.9%。


史赛克在年报中透露,由于中国实施耗材带量采购政策,骨科业务收到明显影响,尤其是价格方面的压力。

3、捷迈邦美骨科业务营收

捷迈邦美2024年骨科实现销售额76.78亿美元,同比增长3.8%。


捷迈邦美在年报中透露,由于中国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医疗器械和其他产品的价格,而捷迈邦美由于在相关投标中未能成功,因此业绩方面也承受压力。

4、施乐辉骨科业务营收

施乐辉2024年骨科业务销售额23亿美元,占总营收40%,同比增长4.1%。


施乐辉在年报中透露,业绩受到中国耗材带量采购的影响,下半年终端客户需求减少,导致其分销合作伙伴的订单大幅放缓。虽然中国以外的运动医学、耳鼻喉科和高级伤口管理业务将继续强劲增长,但这些增长将被预期中的中国带量采购政策扩展到运动医学(预计2025年带来约2500万美元的收入阻力)的影响所抵消。

市场格局全面重构!巨头们下一步怎么走?

2024年,中国骨科耗材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外资企业长期主导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国产替代浪潮正重塑行业生态。集采政策的持续深化,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演进。

01

市场格局重塑: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全面提升

在人工关节领域,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集采前的70%断崖式下滑至21%,取而代之的是国内企业的集体突围:正天医疗(16%)、爱康医疗(15%)、威高骨科(9%)与春立医疗(8%)形成国产阵营的“第一梯队”。

脊柱耗材市场同样呈现剧烈洗牌,外资份额从59%骤降至20%,美敦力、强生等巨头合计流失30%的市场空间,而威高骨科以16%的份额领跑国产阵营,三友医疗(7%)、大博医疗等企业快速填补空白。

创伤耗材市场的变革更为彻底,外资企业份额从28%萎缩至9%,强生、捷迈邦美等跨国企业在联盟续标中已近乎“零存在感”。

运动医学作为最后启动集采的领域,2024年5月政策落地后外资份额从80%降至50%,施乐辉(19%)、强生(15%)虽仍居前三,但国内企业的追赶势头已不容小觑。

02

三大核心策略:巨头战略调整的三大分水岭

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2024年成为全球骨科巨头战略调整的分水岭——退出低效市场、聚焦高价值赛道、布局前沿技术,成为跨国企业应对市场变革的三大核心策略。

战略收缩:从“规模优先”到“效率为王”


跨国企业正通过剥离低增长业务实现资源再聚焦。以史赛克为例,2024年其完成美国脊柱业务出售后,进一步退出法国市场,彻底剥离这一长期拖累盈利能力的板块。类似地,捷迈邦美通过拆分上市与二次出售,最终将ZimVie转型为专注牙科赛道的独立实体。强生则启动为期两年的骨科业务重组计划,逐步退出利润率偏低的市场与产品线,目标直指部门盈利能力的结构性提升。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折射出行业底层逻辑的转变:传统依赖高价耗材的“躺赢”模式终结后,企业必须通过精准的“加减法”重构业务版图——退出红海市场是为“减法”,布局高壁垒领域则是关键的“加法”。

技术突围:手术机器人与智能化浪潮


面对骨科手术向门诊化、精准化演进的大趋势,头部企业纷纷加码技术护城河。强生通过VELYS骨科机器人系列持续扩大优势,其产品线已覆盖全膝关节置换、单腔膝关节置换及脊柱融合手术,形成从诊断到术后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施乐辉则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推出不依赖影像导航的CORI机器人系统及CorioGraph术前规划平台,将手术精准度推向新高度。

这些技术布局不仅提升了临床效率,更重塑了行业价值分配规则——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智能服务商”。

并购狂潮:抢占未来十年的增长极


2025年全球骨科市场以史赛克360亿元收购Inari Medical拉开序幕,标志着外周介入这一百亿美元级蓝海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捷迈邦美斥资87亿元收购Paragon 28进军足踝市场,强生通过连续并购完善机器人生态,跨国巨头的资本运作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瞄准年复合增长率超7%的高潜力赛道,二是通过“小规模、高频次”收购快速构建技术拼图。

这种战略的本质,是将并购作为应对集采冲击的“缓冲器”与布局未来的“推进器”——既通过业务多元化平抑政策风险,又以技术协同效应筑牢竞争壁垒。

骨科巨头的转型之路揭示出医疗产业变革的深层规律:在政策重塑、技术革命、需求升级的三重驱动下,企业生存的关键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当传统增长引擎熄火时,唯有通过技术破局、生态重构与战略前瞻,方能在行业剧变中掌握主动权。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重新定义全球骨科产业的未来格局。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转载请后台联系编辑

#中国MRI报告

#中国CT报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中国医院信息状况调查

#医用超声#内窥镜#监护#心脏电生理#康复#生殖健康#口腔#医美#家用医疗设备领域报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