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ZJUSOM

当5G基站织就数字神经网络,量子计算突破算力边疆,DeepSeek以惊人实力震惊全球......中国科技的裂变式创新正不断刷新世界认知。此时,一个关乎强国建设的“软实力”课题变得愈发紧迫,即建构与科技“硬实力”相匹配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启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就高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五路大军”排头兵作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重要部署。

作为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高校,浙江大学主动对接中央要求,积极落实教育部工作部署,明确提出要打造“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战略基地”,策划推出“自主知识体系丛书”。4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学“自主知识体系丛书·手册系列”首批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包含《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在内的6本手册正式亮相。


首批推出的6本学科手册

手册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知识体系梳理、呈现方式。作为浙江大学在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进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首批推出的每本手册都聚焦中国发展实践,回应时代命题,以浙大优势学科或特色研究领域为依托,兼顾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

而在这6本学科手册中,我们看到了“管院人”为服务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所做的努力——汇聚基于实践的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理论突破,浙大管院吴晓波教授主编完成《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


吴晓波教授出席成果发布会

手册主编

吴晓波

浙江省特级专家

浙大社会科学学部主任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要有‘致广大’的世界格局,沿循学科化逻辑,立足“人类知识的总和”推进知识创新;也要有‘尽精微’的现实关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图景,科学阐释其中蕴含的重大思想、典型案例、创新经验等。”

《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正是贯彻“致广大”的世界格局与“尽精微”的现实关怀编写而成,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通用性。

扎根中国领先企业实践,整合现有学科资源,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方向,该手册系统梳理了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理论内核与实践范式,为全球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视角”。

那么这本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植根于中国创新实践的原创理论突破?

手册的编写是一项复杂工程,吴晓波教授为何要在当前编写该手册?

“浙大创新学派”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本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题,我们将结合该手册的精彩呈现与编写初衷,展现浙大管院及中国学者在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之路上的奋斗缩影。

01

以理论概述融合经典案例,手册系统呈现中国技术创新与管理学重要突破

从“市场换技术”的探索,到“自主创新”的觉醒,再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跳出“线性追赶式创新”范式的窠臼,日益广泛地推行以“非线性成长”为核心的“超越追赶式创新”,在世界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扎根于这些西方理论无法解释的“中国奇迹”,多年来,一批批技术与创新管理领域的中国学者们敢为人先,通过对中国创新管理实践的深入调研、总结与凝练,持续为建构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正是对这些学者们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


作为一本定位于成为链接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桥梁的手册,《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非常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前沿性与实践应用的可操作性,不仅全面覆盖了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研究维度,还对话前沿理论,以理论概述融合经典案例的方式,系统呈现中国技术创新与管理学领域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扎根中国实践所凝练的重要研究突破。

该手册分为“技术创新在中国”“技术创新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产业、区域、与国家”以及“中国技术创新的新范式”四大篇,涵盖技术创新管理发展历程、源自中国的技术创新战略——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智创新、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治理、平台经济中的创新生态、超越追赶的创新等二十五个章节。

每个章节都将前沿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以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通用性的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02

从开拓到引领共创,“浙大创新学派”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步履不停

“致广大而尽精微”,提炼中国原创理论,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多年来,“浙大创新学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勇担使命。

2005年,Science杂志曾于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全球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有第116问:“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一些国家发展停滞?”发展中国家“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再落后—再引进......”之“马太效应”始终挥之不去。各国学者普遍认为,“追赶”是发展中国家技术与创新管理的主题。

可尽管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保持进步,但领先者进步更快,这种技术差距似乎难以弥合。而中国似乎就是一个例外——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超越追赶”之路。

“中国的创新发展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指明方向吗?我们必须对中国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之道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吴晓波教授在《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的序言中写道:“我国科技进步举世瞩目,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与创新管理底层逻辑已发生极其深刻的革命性变化。系统总结和提炼基于中国实践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正值其时!”

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浙大系统谋划推出“自主知识体系丛书”之际,吴晓波教授应邀编写《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旨在凝炼全国技术与创新管理领域学者们扎根实践所凝练的理论成果,系统性呈现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的演进脉络、理论内核与实践范式,为全球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从而服务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影响力提升。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手册的编写注定不易,需做到紧密结合前沿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境,需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共创,需在总结过往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开展战略性前瞻......尽管如此,吴晓波教授团队仍坚定投入其中,只因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浙大创新学派”数十年来始终扛在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翻阅这本手册,可以看到以浙大管院许庆瑞教授为代表的“浙大创新学派”,从早期理论开拓到后期引领共创,持续扎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发展和传播中国土壤中孕育的管理理论,为解决中国管理问题、讲好中国管理故事步履不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技术创新与管理方面的实践与理论还处于一片空白。彼时从美国进修回来的许庆瑞将先进管理理论引入国内,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科技管理领域的博士点,突破性地提出“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理念比后来国家经贸委印发《“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国经贸技(1996) 795 号】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方针政策早了14年。


许庆瑞为研究生授课:研究与发展管理(1983年)

作为中国最早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学者,许庆瑞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编写我国第一本《技术创新管理》教材,自1990年出版后,该教材对促进技术创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90年代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推广技术创新工程”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技术创新”这一新概念逐渐被社会与企业接受。


许庆瑞教授于1986年出版的《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年出版的《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内科技管理与创新领域最早的教材。

在完成了中国自主创新道路探索从“学”到“创”的第一个里程碑后,许庆瑞又带领他的学生们深入中国企业,开启了“赋能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基于中国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体系”之征程。

随后20年多年间,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长期调研,许庆瑞团队于世纪之交形成以“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创新管理理论体系,总结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管理学院“浙大创新学派”部分著作

进入21世纪,一代代管院人接力许庆瑞之旗帜,形成了超越追赶的C理论、非对称创新、协同创新、追赶阶梯理论等一系列中国原创管理理论,逐渐构建起基于中国实践的“浙大创新学派”。

这些年来,“浙大创新学派”不仅扎根中国大地、自下而上“长”出了符合中国情景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理论,还与企业共成长,持续帮助了海尔、美的、中集、杭氧、海康威视、吉利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创新管理难题。


许庆瑞(前排左二)率吴晓波(前排右2)等学生团队多次赴青岛海尔调研(2007年)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对许庆瑞院士为首的浙大创新团队多年来对海尔创新发展的贡献表示感谢:“许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和学者,因为许院士善于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接地气,给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早在二十多年前的1995年,许院士就到海尔,共同商讨如何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进入数智时代的当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我国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向国家战略所需,浙大管院突破性设立“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有组织针对“数实融合”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重大研究项目,如今已在全国形成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浙大数智创新与管理研究方阵”。“浙大创新学派”也不断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地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


在专著、教材等方面创造多个“第一”(以上仅为部分成果)

多年来,浙大管理学院学者们拿到了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服务科学与创新管理”,造就了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领先基地,培养了大批中国创新管理研究人才,还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专著、教材、案例等编写以及中英文期刊建设等,持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技术与创新管理“中国方案”。


由郑刚等开发的小米案例登上斯坦福商学院MBA讲堂

“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本土问题,更在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作为“浙大创新学派”的一员,吴晓波教授表示,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的构建,不是要取代现有理论,而是以文明互鉴之心,为人类创新知识库增添多元色彩。

他希望“浙大创新学派”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与《中国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手册》中一代代中国学者扎根中国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论突破,能够激发更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理论创造,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与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智慧,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添砖加瓦,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贡献重要力量!

附:书籍目录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乎国家“软实力”与“话语权”的提升,同样也关乎中国科技“硬实力”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

面向未来,浙大管院学者们将继续传承“顶天立地”学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赋能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方案,以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进一步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编辑排版:段婷

部分图片来源:社会科学研究院

审核:佟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