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宇

陶瓷产业作为辽宁省法库县的一张产业名片,到了春季,县域内陶瓷企业陆续开启本年度的生产和经营工作。如何在为企业排忧解难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间寻找平衡点,是“涸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法库县人民法院又如何用司法温度激活市场春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促进法库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

府院联动凝聚合力 多元共治纾解困局

某陶瓷企业员工李某在工作过程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身亡,李某家属与企业就赔偿金额协商未果。遂李某家属向仲裁机构申请裁决,仲裁机构作出仲裁裁决书,确定107万元的赔偿金额。为保障将来权利得到实现,在仲裁期间,李某家属向法库法院申请保全冻结该企业账户。

“我们多次与李某家属协商,但因保险理赔问题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公司账户被冻结,开工都是问题,企业能不能提供反担保,将账户解除冻结。”企业负责人向执行法官说。

一方是没有拿到赔偿款的受害人家属,一方是迫切等待开工的企业,执行法官决定立即到开发区管委会了解情况。

经过了解,该企业为员工购买了团体意外险,在员工出现意外事故后由保险公司赔偿30万元。李某家属认为该类保险在法律上被视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险赔偿金不能用来抵扣企业自身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企业则认为这与当初购买该类保险的初衷不符,这30万元保险赔偿金应该可以抵扣企业自身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双方因此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我们并不认可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书,将来可能就仲裁裁决书提起民事诉讼,但现在公司账户被冻结,正常业务都难以开展,我们也要对其他工人负责”,企业负责人解释道。

经过综合研判,执行法官决定协调开发区管委会、乡镇政府、村委会一同开展“多元解纷”。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一次性给付李某家属赔偿款50万元,剩余赔偿款企业协助李某家属向保险公司理赔,企业不再就仲裁裁决书提起民事诉讼,李某家属撤销对企业财产的保全。

至此,在法院多元解纷机制的高效运作下,一场持续一年的纠纷仅用两周便得以解决。

百万案7天化解 执出新速度

近期,于某将某陶瓷企业诉至法库法院,要求支付陶瓷原材料款105万元及利息36万元。诉讼过程中,于某申请保全查封该企业近10万片瓷砖及部分机器设备。

“他事先没有和我们协商就起诉保全,我们一直尝试与他联系,但没有成功,企业经营这么多年一直信誉良好,没打过官司,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法官可得帮帮我们。”企业负责人激动地向执行法官表示。

经调查了解,于某是该陶瓷企业原材料供应商,从朋友处了解到该企业股东已经变更。但该企业没有结算材料款,也未告知于某其企业股东变更的情况,这引起于某的不满。于某表示,根据陶瓷行业的交易习惯,企业股东发生变化前一般会把材料款结算完毕或通知供应商对材料款的给付作出处理。

执行法官又向企业进行询问。原来该企业是家族企业,只是在家族内部对股权进行相应调整。

通过执行法官释明,于某同意与对方进行协商。在执行法官调解下,于某与陶瓷企业达成和解,由企业给付于某105万元材料款,于某放弃利息36万元,同时双方对另外一笔未诉讼的材料款一并作出处理。

从企业提出诉求到处理完毕,仅仅用了7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