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又常常“不在”,思维的角度因人而异,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常常发生变化。“在”或者“不在”的状态并不是我不在艺术发生的现场,而是我们通过的艺术的发生去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与这个当下的契机。
2018年,邵长宗在上海美术学院访学结束的个展上,写下了这段话。那次个展名为《不在之间》(Not In Between)。
2025年,一百朵花Art的镜像空间,邵长宗个展《之间》(In Between)启幕,从渴望“抽离”到享受“沉浸”,邵长宗用8年时间完成了创作心态的蜕变,这段漫长旅程,更像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变化的运动中的踪迹,为其后来的艺术叙事注入新的精神向度。
▲ 开幕式现场
作品让存在者之存在显现。
——海德格尔
展览以艺术为媒介,在“之间”中构建自我与时间的对话。显然,邵长宗试图表达的,是对空间、时间的哲学思考,艺术的发生成为一个动态的、参与性的事件。
东方哲思的深邃与西方美学的张力在他的作品中结构出独特的文化脉络,二者既保持着各自的精神肌理,又在碰撞与调和中达成微妙的共生,最终炼化为多元而深邃的艺术形态,呈现在《之间》的场域。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学术主持黄胜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学术主持黄胜表示:
这些年我持续关注他的创作,其浪漫随性的性情与积极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张力。在追求成熟的创作历程中,他始终以多元探索印证艺术的价值。
我的创作更偏向诉诸手感与直觉的即兴表达,注重灵性雕塑中自然生长的美感;而他身处艺术的新时代语境,作品融合理性思辨与设计思维,将对审美、文化及生活的追求,深植于社会结构秩序的潜在影响中。
以《时间的轮回》为例,他通过传统镶器的高低错落制造视觉变奏,又以简练线条为观者埋下秩序的线索,使存在于社会肌理中的“秩序与变化”,成为其艺术个性的独特表达。
▲时间的轮回
雕塑是凝固的运动。
——贾科梅蒂
在稳固的几何体中,暗含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完美性,构成无需经验验证的“永恒形式”。但附着于柱体之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让观者在“是山”又“不是山”的犹疑变化中。
艺术家借此指向一种超越物理世界的稳固秩序,类似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用重复且变化的几何单元探讨哲学层面的变易观,形成对“时间永恒性”的视觉化追问。
几何体的抽象性剥离了具体历史语境,稳固性背后的变易隐喻引导观者思考:或许时间的轮回,恰恰存在于“变”与“不变”的动态张力之中,如同六边形的棱角与中心,在对称与平衡中永无止境地对话。
▲时间的轮回
邵长宗拥有一种蕴含东方人文特质的强大精神内核,基于深厚的文化身份认同,他赋予东方情境以当代性表达。
在作品中,他对新观念与新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将AI、3D技术、新材料等科技成果,巧妙融入传统表现形式,这种古今交融的创作实践,本身便是突破性的创新。
▲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赵兰涛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赵兰涛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邵长宗的艺术实践,是一场跨越材质、技术与文化的多重对话。他以秩序性为经,以重复性为纬,编织出陶瓷艺术的理性图谱;又以3D打印为刃,剖开传统雕塑的固有形态。
邵长宗以瓷土为媒介,以雕塑为语言,在秩序与重复中构建美学哲思,在技术与观念的碰撞中重塑了艺术的边界。
▲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邵长宗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邵长宗认为,科技为生活赋予便捷、自如与自洽的可能,创作也是一样,依托科技赋能,创作挣脱形式的桎梏,在技术与艺术的配合中找到更自由的表达。
▲ 故园
在《故园》的AI、3D技术的艺术实验中,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假山、旗袍等元素,与前沿技术和创新材料相融合,为东方情境注入新的塑形可能。
如诗般的造型所承载的,正是东方人独有的审美特质。
艺术家天真浪漫的情怀,成为贯穿作品的核心脉络,不仅为创作指明方向,更成就了作品精神层面的高度。
▲ 展览现场
在上海美术学院陈光辉教授的引导下,邵长宗涉猎了大量哲学著作,诸如德勒兹的《褶子》《重复与差异》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等,这些文本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在文学艺术之上的、对生活总结性的、更深刻的思考。
因此,邵长宗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哲人,以其突破常规的创作风格和多元媒介的艺术实践,在作品中用空间形式演绎时间哲学,建立时间与雕塑的关系,在重复中创造差异,通过创作定义自身存在,不断探索当代艺术的边界。
▲ 重复与差异
差异而非对立,才是思想的真正运动。
——德勒兹
展览集中呈现了他近年在陶瓷几何体创作上的阶段性探索成果,立足现实生活,以“重复与差异”为核心命题,既深植于中国文化语境,又承载艺术家独特的个人哲学体系与多元实践,
在同质化语境中捕捉个体的微妙差异。《不在之间》《时间的轮回》等系列作品,正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直观诠释。
▲ 不在之间
重复不是相同事物的回归,而是差异的展开。
——德勒兹
在《不在之间》的瓷面上,每一道线都是他亲手镌刻并敷绘青花料,试图在机械性重复中捕捉细微的灵动感。历时数日的重复性劳作,本身就是差异的生发场,乍看相似的线条,细察却可见每一道笔触都暗含独一无二的气韵流转,在音符般的节奏中生长出不可复制的差异律动。
▲ 时间的通道
时间维度的双重叙事
《时间的通道》它可以是高速路上的某个隧道,也可以是镇窑的窑门,穿过其中,时间亦在流动,无知无觉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让时间存在并显现,甚至有了重量。
当时间流逝,万物都在消颓,作品上的柱子成为撑住生活日常的锚点,材料的自损性与侵蚀性,成为记录时间痕迹不可动摇的精神坐标。
邵长宗在艺术上有着很多独特的偏好,比如喜欢手绘、钟情蓝色、着迷传统、热衷趣味性的表达等。
▲ 手绘小稿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他二十年间积累的部分手绘小稿,其中绘画形式丰富多元,涵盖水彩、凝胶版画、手绘插画等媒介,为其雕塑创作的深化提供了持续的灵感启发。
在艺术中,创造于他而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他乐于把鲜活的生命力和趣味性赋予自己的作品,如源自人体趣味性表达的《梦想家·之一》。
▲ 梦想家·之一
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的邵长宗还强调:“不要学我!”他并不希望学生复制自己,“你不能copy 我的想法,如果你 copy 我,你是失败的。”
他负责教授知识技巧,但思考的方式、创作的模式学生是自由的,他也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进行不同的实验创作。
▲ 展览现场
正如德勒兹在《重复与差异》中所说:
时间不是线性流动,而是由习惯、记忆与未来构成的非连续体。
邵长宗的艺术实践,深受德勒兹的影响。他在日常生活的物质碎片中找寻时间的线索,用充满“重复与差异”的作品对时间进行哲学阐释,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时间叙事范本。
(来源:窑望艺术)
艺术家简介
邵长宗,1981年生,山东青州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高级专家委员、美国(ISC)国际雕塑中心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景德镇雕塑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市江南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李可染画院景德镇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