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最近,互联网大厂有三件事儿很出圈:
1、猿辅导,一名即将结婚的年轻老师猝死在办公室,而这家大厂被爆管理严格,吃饭、上厕所,都需要报备;
2、小米被爆查工时,要求每天最低工时不能低于11.5小时,如果工时“过低”,轻则约谈,重则劝退,11.5小时,基本是“996”;
3、小红书五一之后取消大小周,实现了双休。
都跟内卷有关,上一次关于这个话题的大争论,还是“996·ICU”事件,上班996,生病ICU,程序员带头抵制996工作制,呼吁“尊重生命”,大厂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被点名了。
然后媒体大批判,全都呼吁,国家最有朝气的年轻人,不该被过度消耗,但是风头一过,该加班的还是得加班,啥也没改变。
大厂早就把这事儿玩得溜到飞起。
良心一点的,用机制来促加班,比如6点下班,但是7点有免费晚餐,8点可以有免费班车,10点后可以报销打车费,用福利来做诱惑。
“狼性”一点的,直接KPI挂钩。
这个班,你加定了,而大家也只好自愿地,把班加了。
“自愿加班”,其实就是职场“煤气灯”,因为打工人最担心的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全都被公司死死拿捏。
还记得第一次主动加班是啥情形吗?大概率就是,公司的领导和同事还没走,那自己怎么好意思走呢?于是,你也就选择留下来加班。
这几年,大家都搞所谓的“狼性文化”,各种拼搏、奋斗,啥励志说啥,而狼性的文化,就是加班、拼工时,强制加班不一定写在员工手册里面,但是,你不加班肯定是“不够拼”。
隐性压迫+道德绑架,最后加班形成一种文化,加上自我说服,然后也就真的相信,自己是自愿加班的了。
当然了,不加班也是真不行,“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大厂都流行KPI,大家都搞“绩效强制分布法”,也就是所谓的“361”:KPI打分,30%优秀、60%合格、10%淘汰。
强制分布之后,人人都可能成为那10%,为了避免成为那10%,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班,用时间来换效率。
更何况,“35岁危机”,成为另一种情形下的“非升即走”,要么能在35岁之前,晋升到领导岗位,要么在35岁,进入到裁员名单里面。
于是,用超额工作来换未来的选择权,就成了最现实的操作。
很多公司把一些先进技术全用在打工人身上了,移动办公早就成为标配,算法早就为打工人建立起了一套隐形锁链,把人困在工作里面。
而这套绩效标准立起来之后,有数据显示,周工作时长60小时以上的员工,晋升概率提高230%。
现在短视频什么最火?
入职一家神仙公司,朝九晚五不加班,上四休三赛神仙,工作不占休息时间,周末也不大搞团建,疑似“打工人临死前的幻觉”。
在某种程度上,加班也是“自驱动”的,为啥呢?
90后可以说是最惨一代打工人,一睁眼,每天就会有一些刚性的生存成本,比如,房子、车子、家庭开支,家庭成员养老。
如果你一个小镇做题家出身,想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拿什么跟人家拼呢?
收入是软肋,那能拼的大约也就只有时间。
举个例子,有个数据叫作房价收入比,是衡量买房压力的,是住房总价和家庭年收入的比值。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是26.1,二线城市10.8,三四线7.6。
也就是说,一套房子,需要26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贷款买房,也基本上是给银行打工,要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就更惨了,租房成本也不低,占到收入的40%-60%。
在政策红利期,这些人要么是学生,要么刚工作,2016年棚改,房价飙升,很多90后包括他们的父母,都急了,凑够六个钱包买房,但很多人都买到了高点,现在呢,房价跌了,贷款一分没少,光这一项,就成为人工作的最大的动力。
如果,再结个婚,生个娃,两个独生子女上面两对父母,就要负起抚养和赡养的责任,在各种压力下,真的能做到,“加班加到死”。
加班合法的前提,是需要支付加班费,这大约也是不少大厂有恃无恐的理由之一。
当工资收入与加班挂钩,任谁都能喊出“自愿”来。
但是,现在有个趋势,就是“反加班”,官话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结果,今年不少公司搞了一波“反加班”大秀,到点儿拉闸赶人,还挺热闹,结果很快就被爆出,所谓“反加班”也只不过是形式主义,人可以走,但工作不能不完成,顺带着,还裁了一波员工。
这样“反加班”,还不如不反呢。
打工人不需要那点形式主义,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资结构的改革,至少,要增加正常工作工资,加班费不能成为工资的主力。
有钱有闲,大家才能消费,那样,期待的经济活力,才能真的转动起来。